火爆的AI转录,影石为什么也入局?

HelloKitty 2025-09-28 22:53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88

本文由 白鲸出海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类别AI 硬件-录音麦克风

厂商:影石 Insta360

发布时间:2025 年 9 月 25 日

销售平台:国内-影石官方商城、京东、天猫,海外-品牌官网

产品概述:“麦克风 + 扬声器 + AI 录音笔”一体化设备

图片1.png

图源影石官网 

几个月前,影石创新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 A 股“智能影像第一股”;近日,发布了旗下首款 AI 录音全向麦克风 Wave,“进入”拥挤的会议转录赛道。

Wave 定位为“办公场景的声音枢纽”,在声音收录环节做了内外双重优化。

外形呈细长形圆柱体,主体与操控底座“悬浮”分离。相关报道称,该设计可以使回声路径变长,降低回声干扰;同时减弱桌面震动带来的杂音和桌面物体对音频的遮挡。Wave 内置 8 颗麦克风,支持 48kHZ 的拾音采样率和 5 种拾音模式,以适应不同会议场景和座位分布的状态。

图片2.png

图源 IT 之家、影石官网

转录环节,和大多数会议硬件一样,Wave 提供录音转写、区分发言人、提取关键纪要等功能;接入了 DeepSeek 和 Qwen 模型(海外版接入了 ChatGPT 和 Gemini),以支持 AI 会议助手的问答能力。9800mAh 的电池容量和32GB的存储空间,可保障大型会议的记录续航问题,Wave 也可以在作为麦克风和扬声器使用的同时进行录制。

图片3.png 钉钉 DingTalk A1、PLAUD Note、TicNote|图源各品牌官网

看完 Wave 的设计,也能够看到影石为什么选择进入已经相对拥挤的 AI 转录赛道。

1、定位有差异;

自 PLAUD 爆火后,出门问问、钉钉、安克等厂商也都陆续推出了会议录音硬件,但大多都是“Plaud 式”的卡片形态,这决定了其更偏向于单人主导的使用场景。

而 Wave 更像是一款综合性的会议产品。不同于 PLAUD 精确瞄准“三高”人群,追求打造能帮助用户做重大决策的 Work Companion(详见白鲸往期《对话Plaud莫子皓:你还记得PMF的感觉吗?》),正如其办公场景下声音中枢的定位一样,Wave 追求服务的是多人会议场景。

“三高”人群:此为 PLAUD 中国区CEO 莫子皓对用户人群的精细化定义。指的是以语言作为主要工作媒介,使用占比高;行业知识浓度高;决策杠杆高的人群。

2、累积了技术能力

影石做全景运动相机起家,后续更拓展了多条产品线如拇指相机,其本身就涉及到收音环节,也是用户比较看重一点,后期也单独推出麦克风产品。因而在会议转录的起点,收音能力上已经有很久的积累。

3、对使用场景有认知

影石作为以全景相机而出名的智能影像科技公司,Wave 并不是其旗下第一款会议产品。在此之前,影石已经推出了 AI 双摄视频会议一体机 Connect 和 AI 网络摄像头 Link 系列产品,均主打会议视频场景,对于会议场景有自己的理解。

其产品设计,例如悬浮延长回声路径和降低桌面振动影响,麦克风的分布对应不同会议中人员的不同分布等等,都展示了自己对会议场景的积累。

图片4.png 

图源影石官网

此外,除了上述几点,影石还给 Wave 加了一些buff。

例如,Wave 顶部还可以放置 Insta360 Link 2,通过 Wave 的声源定位技术检测发言人方向,Link 2 可以自动识别发言人并切换焦点,并实现 360°地动态追随;多台 Wave 互联时可覆盖中大型会议室。也就是,和 Link2 组合在一起,单纯的音频解决方案,变成了音视频解决方案。

第 2 个 buff,则是针对于会议转录这个品类一个还未解决的痛点。Wave 比较有趣的一个设计是其 AI 预录功能。在会议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听到重点了,也记录下来了关键语句,但事后再看却不记得关键信息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即脱离了前置语境。即使有转录笔记,二次查找也需要时间。当用户开启语录功能后,Wave 会自动录制开启录制前 5 分钟的音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下文不连贯的问题。不过据官方消息显示,目前此功能 Wave 还无法提供,后续升级后可实现。

官网显示,Insta360 Wave 售价2198元(海外版299美元),包含 Link 2 的版本售价 3588 元(499美元),提供黑、白两种配色。基础版订阅方案免费提供 300 分钟 AI 转写;58 元的月度订阅额外提供 900 分钟的 AI 转写、AI 总结、发言意图推理、专业词库和 AI 问答功能;另外根据时长不同,提供价格不等的 AI 转写时长单独购买。

图片5.png Wave 订阅方案|图源影石官网

不得不说,虽然影石这次也是进入了会议转录赛道,但是依然还是与 PLAUD、出门问问等公司的产品有所区别,反映了创始人刘靖康之前在对话时所分享的品类拓展原则。他观察到“穿越周期的公司,没有哪一个业务是支撑它们从成立一直到现在的,核心业务都是 5、6 年换一次,但这些业务间相互关联,能继承核心能力。”Wave 也是这一思路的最新体现。

微信图片_2025-06-24_142932_32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