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9-26 10:56
653
本文由 连线Insight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连线Insight
作者:王慧莹
编辑:子夜
MiniMax 被“地表最强”法务部盯上了。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 9 月 16 日,华特迪士尼、康卡斯特旗下环球影业以及华纳兄弟探索公司联合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版权诉讼,矛头直指人工智能公司 MiniMax。
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诉讼、119 页起诉书直指 MiniMax 的图像和视频生成服务“海螺 AI”侵权。
作为国内大模型初创企业“AI 六小虎”,MiniMax 在海外布局的速度很快。其官网数据显示,其产品已覆盖超 1.57 亿个人用户,遍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诉讼撕开了 MiniMax 高速增长的隐忧。MiniMax 可能会面临数亿美元赔偿,这或许也会给 MiniMax 的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今年以来,国内大模型企业告别资本狂热的追捧,行业的竞赛点从融到多少钱转向什么时候能上市。尤其是 DeepSeek 的火爆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资本也愈加苛刻,尽早上市成为“六小虎”的重点。
前不久 WAIC 上,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表示,MiniMax 有可能成为中国(基础)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这让市场对 MiniMax 有了更高的期待。
回顾 MiniMax 的发展,和多数企业先做语言大模型,再做语音和视觉不同,MiniMax 是多模态起家,这也是 MiniMax 的核心优势。从 2023 年起,MiniMax 陆续推出了语音生成、视频生成、图文理解等多模态模型。
当下阶段,想要上市,融资速度只是门票,真正决定成绩的依旧是赚钱能力。对 MiniMax 而言,找到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平衡很重要。
站在舆论风口上,MiniMax 至今并未做出回应。但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边界,是企业绕不过的礁石。接连被起诉后,MiniMax 的全球化之路能否顺利?其商业化能力与市场想象力又将经历怎样的重估?
MiniMax 为何惹怒好莱坞?
一场横跨太平洋的版权之争爆发。
当地时间 2025 年 9 月 16 日,迪士尼、华纳兄弟探索和环球影业在洛杉矶联邦法院正式起诉中国 AI 公司 MiniMax。诉状长达 119 页,详细阐述了 MiniMax 的侵权行为。
起诉书指出,MiniMax 用户只需输入“达斯·维德在死星上行走”或“蜘蛛侠在摩天大楼间摆荡”等提示词,就能获得包含这些受版权保护角色的高质量视频。
这其中,包括蜘蛛侠(索尼版权,但迪士尼拥有部分使用权)、蝙蝠侠(华纳兄弟版权)和小黄人(环球影业版权)等最具价值的知识产权。
诉状显示,MiniMax 用上述知名角色宣传海螺 AI,称其为“口袋里的好莱坞”,还通过生成内容进行推广宣传。
据悉,海螺 AI 是 MiniMax 去年上线的应用,聚焦于图像、音频、视频的多模态 AI 生产力工具。
今年 3 月,第三方机构 a16z 发布了 2025 年全球 Top50 AI 应用榜单(Web 端),海螺 AI 在用户活跃度、技术社区评分和指令遵循三项指标上位列第一,以全球第 12 名登顶 AI 视频赛道,超过快手的可灵和 OpenAI 的 Sora。
图源MiniMax官网
一路狂奔的路上,AI 与法律的交叉错位为其发展埋下隐患。
原告指控 MiniMax 建立了“盗版商业模式”,系统性地复制其最有价值的受版权保护角色来训练 AI 系统,然后通过生成包含这些标志性角色的未授权视频来获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好莱坞看来,他们并非没有给 MiniMax 改正的机会。诉状显示,这些工作室曾向 MiniMax 发送了停止侵权信函,详细说明了广泛的版权侵权行为。
然而,MiniMax“没有对原告的信函作出实质性回应,也没有停止其侵权行为”。这种无视警告的态度可能最终导致了好莱坞巨头的联合法律行动。
上述工作室认为,MiniMax 可以轻松实施与其他 AI 服务类似的版权保护措施,但选择不这样做,这种选择性忽视可能源于商业利益的考量。
基于诉讼书,原告的诉求是让 MiniMax 交出因侵权所得利润,并赔偿原告损失;或者由原告选择,按《美国版权法》规定对每一项被侵权作品判处最高 15 万美元的法定赔偿金,或法院认为适当的其他金额。
此外,原告还请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 MiniMax 继续通过其 Hailuo AI 服务复制、展示或分发这些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要求其承担律师费、诉讼费用及其他法院认为适当的费用。
从上述侵权IP看,如果败诉,MiniMax 潜在赔偿金额可能达到数亿美元级别,这对年营收约 7000 万美元的 MiniMax 而言无疑是巨大压力。
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面临永久禁令。原告方明确要求法院禁止 MiniMax 继续用原告作品训练 AI,且禁止其服务生成相似 IP 内容。这意味着海螺 AI 若想继续在美国市场运营,需要彻底清洗训练数据并重构模型。
客观来说,无论诉讼的结局如何,诉讼风波对 MiniMax 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这场版权争议,也会给 AI 行业敲响警钟。
MiniMax 的出海之路会受阻吗?
此次诉讼风波之前,MiniMax 在海外的路可谓是一帆风顺。
2025 年 1 月的全球 AI 视频产品榜中,MiniMax 旗下海螺 AI 视频网站全球访问量位居榜首。在 2025 年 6 月最新的国际测评榜单 Artificial Analysis 视频模型竞技场中,Hailuo02 模型排名全球第二。
至此,海螺 AI 已经帮助全球创作者生成了超过 3.7 亿个视频。MiniMax 的自研多模态模型及 AI 原生应用已累计为来自超过 200 个国家及地区的逾 1.57 亿个人用户提供服务。
AI 应用大战之下,MiniMax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这些成绩实属难得。尤其在去年 OpenAI 发布 Sora 后,AI 生成视频赛道就成了大模型领域最热闹的赛道之一,MiniMax 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和很多初创大模型公司先聚焦国内市场不同,MiniMax 出海之路几乎和国内同步进行。成立一年,MiniMax 就推出了 AI 角色扮演应用 Glow,随后又上线了星野 AI 及其海外版 Talkie,去年 5 月海螺 AI 也随之上线。
图源海螺AI官网
海螺 AI 爆火之前,AI 虚拟陪伴应用 Talkie 打响了 MiniMax 在海外的第一枪。彼时,凭借 AI 的理解生成能力和角色陪伴特性,MiniMax 在海外增长迅速,据 Sensor Tower 数据,早在 2024 年,Talkie 月活就已超过 1100 万,过半用户来自美国。
去年 10 月,据智能涌现报道,MiniMax 的实际年营收大概率能超过 7000 万美元,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 Talkie。
Talkie 的开门红给了 MiniMax 信心。去年 4 月,MiniMax 顺势推出了视频生成产品“海螺 AI”,精准卡位 Sora 引发的文本生成视频热潮。这款支持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的多模态产品迅速获得市场认可,Sensor Tower 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海螺 AI 就已进入美国 AI 应用市场下载量前十。
拆解 Talkie 和海螺 AI 的打法,可以看到 MiniMax 在海外市场的打法有些共性。
比如,都比较注重陪伴和社交元素。像 Talkie,与其说是 AI 应用,不如说是陪伴游戏,也是这种陪伴属性给了 Talkie 破圈机会。
同时,MiniMax 更倾向于用 C 端应用作为突破口,这也是得益于对海外市场的调研,相比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付费意愿往往更强。这时候,将AI技术与场景化应用深度结合,便更有利于实现商业化。
和很多公司先打磨技术,再研发产品不同,MiniMax 的国际化战略采取了“产品先行、技术跟随”的路径,这也决定了产品必须足够吸引人,这种用产品验证技术的模式,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产品做得比较成功,或许很快可以实现正向的商业循环,利用产品造血能力反哺技术,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
从 Talkie 到海螺 AI,海外市场的狂飙加速了 MiniMax 的商业化,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海外市场对 MiniMax 的重要性。
实际上,海外的违规风险始终是 MiniMax 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比如,在 Talkie 上,用户可以与不同性格和身份的虚拟角色进行互动,也可以自己上传 20 张照片,塑造专属于自己的虚拟角色,充当精神恋爱对象。
这类属性导致 Talkie 面临监管和伦理风险,去年 11 月,因为触及监管红线,Talkie 接连被日本、美国应用商店下架。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的诉讼风波或许会给 MiniMax 的出海之路带来阻碍,这是 MiniMax 想要继续在海外赚钱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冲刺上市,
MiniMax 的想象力和赚钱能力如何?
今年以来,DeeSeek、AI agent 等大模型关键词接踵而至,市场对大模型应用的期待更具象化之余,资本市场对大模型公司的审视也更加严谨。
相比于前两年的烈火烹油,资本愈加谨慎是事实,国内大模型“AI 六小虎”的处境难言轻松。今年上半年,除了智谱连续拿到融资外,其他几家的融资算不上快。
进入下半年,MiniMax 打破了平静。
7 月 14 日,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MiniMax 近 3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已接近完成,投后估值超过 40 亿美元。结合公开信息,目前国内达到 40 亿美元估值的大模型公司有 MiniMax 和智谱两家。此前 6 月,彭博社报道,MiniMax 计划最早在今年港股上市,并且已为此次 IPO 聘请了财务顾问。
这也意味着,MiniMax 有望成为国内大模型创业企业第一股。当然,想要赴港上市并不容易,不少铩羽而归的 AI 企业例子摆在眼前,想要上市的企业要有达标且稳定的现金流。
换句话说,想上市,先赚钱。
当前,MiniMax 虽然有几大 C 端应用产品,但收入主要依靠 Talkie 的广告和订阅,来源较为单一。营收来源单一,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风险大、不稳定。
以 Talkie 所在的情感陪伴赛道为例,其在海外市场火爆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欧美用户付费意愿强,在国内,MiniMax 推出的国内版“Talkie”星野,用户付费意愿则较弱。
Talkie 在海外成功的 "角色陪伴 + 抽卡付费" 模式在国内面临文化差异和监管限制,导致 "星野" 收入远低于预期。如何根据国内用户习惯调整产品形态,是 MiniMax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更重要的是,国内情感陪伴赛道市场竞争激烈。当前,快手、百度、阿里等巨头也在加速布局。MiniMax 作为创业公司,在资源投入和渠道覆盖上难以与巨头抗衡。
多重因素下,即便星野几乎复刻了 Talkie 的所有玩法,甚至设计更精美,但据智能涌现报道,星野在国内的声量并没有达到 MiniMax 内部的预期。
在内部再造一个 Talkie,成了当务之急。
某种程度上,Talkie 的火爆是天时地利的结果,当越来越多 AI 陪伴型产品出现,Talkie 自身的优势也可能会被削弱。
正如上文提到,海螺 AI 起初的势头不错,甚至被内部看作是第二个 Talkie。但目前其面临多起法律诉讼,可能会影响其扩张和获客的速度。
从底层模型看,Minimax 选择的是以多模态能力架构核心模型,陆续推出大语言模型、语音生成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和图文理解模型。这种复杂路线选择难免加重内部模型研发的复杂度,试错成本更高,算力资源消耗也更大。
今年,或是为了提高自身想象力,MiniMax 加速了技术迭代。6 月,MiniMax 在一周内连续发布开源推理模型 MiniMax-M1、视频生成模型 Hailuo 02、通用智能体 MiniMax Agent、视频创作智能体 Hailuo Video Agent、音色设计工具 Voice Design。
同时,MiniMax 还通过收购扩大用户群体。今年 3 月,MiniMax 被传计划收购深圳 AI 视频生成创企鹿影科技,将用户群体从影视创作者延伸至二次元群体。但这些举措的效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技术自然是基础,但应用的多种变现路径也是关键。通往上市的路注定是一路荆棘,版权诉讼的不确定性、收入结构单一、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等都可能给 MiniMax 带来挑战,从而影响其估值。在陆续解决争议和寻找新增长的路上,MiniMax 需要重新定义其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