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9-25 14:48
885
本文由 智百道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百道
作者:道哥
两年卖出百万幅 AI 眼镜的 Meta,又一口气推出了三款新品。
在美国加州刚刚结束的 Meta Connect 2025 发布会上,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戴着 AI 眼镜小跑进场,共发布了三款 AI 眼镜:Ray-Ban Meta Gen 2、Oakley Meta Vanguard、Meta Ray-Ban Display。
这三款产品,构成了 Meta AI 眼镜矩阵的最新“全家桶”,Ray-Ban Meta Gen 2 是对旧有型号的全新升级、Oakley Meta Vanguard 更聚焦在运动垂直市场、而 Ray-Ban Meta Gen 2,也是此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则瞄准了带屏 AR 显示市场。
《智百道》分析,这款售价 799 美元的智能眼镜,被扎克伯格定位为通往“个人超级智能”的理想载体,意在将人工智能无缝地融入消费者的日常视觉和听觉之中。但 AI 眼镜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些被寄予厚望的设备,究竟能否算得上可穿戴智能设备领域的一次真正飞跃?
交互新语法,
解构 Meta Ray-Ban Display
作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Meta Ray-Ban Display 的重要突破在于其右侧镜片内嵌的“单目平视显示器”(HUD)。这块屏幕拥有 600×600 像素的分辨率和 20 度的视场角,峰值亮度高达 5000 尼特,以确保使用者在户外强光下依然清晰可见。
更重要的是,这块屏幕并非真正的增强现实,它不能将数字对象如全息图般叠加并与物理世界互动,而更像是一个在你视野中浮动的私人信息面板。其设计理念突出的重点是“隐蔽性”,当不使用时,屏幕会完全消失,且从外部几乎无法察觉,这是 Meta 为提升其社会可接受性而做出的关键设计选择。
在影像系统方面,该眼镜配备了一颗 1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能够拍摄高达 3024×4032 像素的照片和 1440p 的视频,这均比前代产品有了显著提升。Meta 还预告了一项名为“对话焦点”(Conversation Focus)的功能,旨在通过 AI 算法在嘈杂环境中增强对话者的声音。
为了覆盖更广泛的用户群体,Meta 采取了多价格段的产品策略,旗舰款 Display 售价 799 美元,运动款 Oakley Meta Vanguard 售价 499 美元,以及 2 倍于前代续航的 Ray-Ban Meta Gen 2 售价 379 美元。
如果说内置显示屏是 Meta Ray-Ban Display 的“面子”,那么随之附赠的 Meta Neural Band(神经腕带)则是其真正的“里子”。
Meta 官方称其为一项“真正的科学突破”,其核心技术是表面肌电图(sEMG),该技术通过读取用户前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来识别并转换成数字指令,从而实现对眼镜的控制。
这意味着用户可以通过捏合手指、滑动拇指、转动手腕等极其细微且不易察觉的动作,来完成选择、滚动、缩放、调节音量等一系列操作。这种交互方式与过去智能眼镜依赖的语音指令或触摸镜腿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神经腕带的出现,旨在解决长期困扰可穿戴设备的“社交尴尬”问题,有早期体验者形容,一旦适应了这种操作逻辑,其体验“近乎神奇”。
《智百道》认为,这种设计背后,隐藏着 Meta 对过去失败案例的深刻反思。Google Glass 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层面的排斥,佩戴者在与设备互动时显得心不在焉,甚至被视为具有侵犯性。Meta 的解决方案更为精妙,它没有试图让硬件本身变得更不引人注目,而是致力于让“使用硬件的行为”变得无形,其目标是通过消除交互行为的可见性,来换取社会层面的接受度。
除了硬件,因此在发布新眼镜的同时,也推出了名为“可穿戴设备访问工具包”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该 SDK 允许第三方移动应用开发者调用眼镜的摄像头、麦克风和扬声器。在初期阶段,应用程序仍将在配对的手机上运行,通过蓝牙与眼镜进行数据传输,这是在当前眼镜硬件算力和续航限制下,一个务实的折衷方案。Meta 已经与一些早期合作伙伴进行了试验,例如迪士尼正在探索利用眼镜为游客提供公园内的个人 AI 向导,微软则将其用于“Seeing AI”视觉辅助应用,帮助视障人士感知世界。
在公开报道中,Meta 也承认目前尚未找到足以支撑这款 799 美元设备的“杀手级应用”,当前的功能更多是对智能手机功能的延伸,而非革命性的新体验。但通过开放 SDK,Meta 实际上是将寻找“杀手级应用”这一高风险、高回报的任务,外包给了全球数以万计的开发者。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 Meta 自身的研发风险,并加速了应用场景的探索过程。
《智百道》认为,这一战略的转变,也体现了 Meta 对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要知道,Meta 对 “元宇宙”的巨额投资一直伴随着华尔街的质疑和消费者的困惑,Meta 不再是邀请用户跃入一个虚拟世界(VR),而是提议用 AI 来增强他们已有的现实世界,这无疑是一个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故事。
根据 IDC 的数据,2025 年第二季度,在 AR/VR 头显和无显示屏智能眼镜的合并市场中,Meta 的市场份额高达 60.6%。位居第二的小米市场份额仅为 7.7%。这种主导地位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强劲的销售势头上,据《华尔街日报》报道,Meta 上一代无显示屏的 Ray-Ban 眼镜在 2024 年的销量就已超过 100 万副。
IDC 预测,智能眼镜品类在 2025 年的出货量将增长 247.5%,整个市场的硬件出货量到 2029 年将达到 4310 万台,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31.8%。另一家研究机构 MarketsandMarkets 则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 2025 年的约 12 亿美元增长到 2030 年的超过 41 亿美元。这些数据共同描绘了一幅图景:Meta 正站在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的风口浪尖,并且已经手握绝大部分的船票。
可穿戴影院 vs AI 助手
当 Meta 将 AI 眼镜定义为与世界交互的工具时,在国内,另一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正在迅速发展。
以 XREAL 和 Rokid 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正将智能眼镜打造为一种“可穿戴的私人影院”,其产品理念和市场定位与 Meta 截然不同。
中国主流 AR 眼镜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并非 AI 助手,而是“屏幕”。它们的产品被明确地定位为“可穿戴显示器”,其首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携的、私密的、超大尺寸的虚拟屏幕,用于观看电影、玩游戏或处理工作,它们是手机、电脑或游戏机的延伸和配件,而非替代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些产品在硬件上不遗余力。它们普遍采用索尼提供的高品质 Micro-OLED 显示屏,能实现双眼 1080p 分辨率和高达 120Hz 的刷新率,投射出的虚拟屏幕在视觉上可达 130 英寸甚至 360 英寸。
这种产品理念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功能上的分化,国内品牌在提升“观影”体验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比如 Rokid Max 2 内置了 0 到-600 度的屈光度调节功能,让近视用户无需佩戴额外的矫正镜片即可清晰观看。XREAL Air 2 Pro 则配备了电致变色镜片,用户只需按下一个按钮,就能调节镜片的明暗度,从而在不同光线环境下都能获得沉浸式的观影效果。
《智百道》认为,这种差异表明,智能眼镜市场并非一场朝着单一终点线的赛跑,而是正在发生深刻的“市场分岔”。Meta 的核心优势在于软件、社交网络和 AI 算法,其硬件是这些服务的载体。而中国科技公司的传统强项在于硬件制造和供应链整合,更擅长打造功能卓越的硬件外设,接入已有的安卓、Windows 或游戏主机生态。
因此,双方并非直接的零和竞争关系,而是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开辟了两个不同的细分市场——“交互设备”和“消费设备”。一个消费者完全有可能同时拥有这两种产品,在长途飞行时使用 XREAL 观看电影,在日常散步时则佩戴 Meta 记录生活。这也标志着 AI 眼镜市场足够广阔,足以容纳多种并存且迥异的产品形态。
*题图由AI生成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