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啸虎:搬到新加坡也没用!AI公司别装,“装”只会浪费时间

HelloKitty 2025-09-24 16:04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525

本文由 前沿在线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前沿在线

作者:前沿在线编辑部

9 月 20 日,北京的阳光炽烈,AI 创造者嘉年华的舞台搭在户外,现场的气氛比预期更轻松,好久没这么大方地补钙了。

“不管你把公司搬到哪里,投资人、客户都是知道的,还是会把你当中国公司,装是没用的。”

台下安静了一瞬,随即有人低声笑,有人摇头,有人飞快把这句话写进备忘录。

因为它直戳痛点——这几年,不少 AI 创业者心里都有过同一个念头:

“如果我们把公司注册到新加坡,美国 VC 是不是更愿意投?”

“要不要把团队一半搬去硅谷,好让客户觉得我们是‘国际公司’?”

在创业群里,这类讨论几乎每周都会出现,甚至有人戏称,自己做的不是 AI 公司,而是“搬家公司”。

可朱啸虎的表态,让这些幻想彻底破灭。

身份幻觉——“装”是没用的

出海的最大幻觉

在 AI 这波浪潮里,很多公司第一天就想着做全球市场,这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先立足中国,再出海”的打法不同。

于是,有些人以为找到了一条“捷径”:只要换个注册地址,就能换掉身上的标签。

搬去美国?搬去新加坡?甚至把 CEO“肉身出海”?

似乎这样,融资和市场都会顺畅一些。

但现实是,注册地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认知。投资人会看创始人是谁、护照什么颜色、钱从哪里来;客户会看研发团队在哪里、供应链和资源依赖谁。

换句话说,身份的伪装瞒不过市场。

“白搬”的案例

朱啸虎举例说,最近已经有好几个创业公司把总部搬去美国,结果融资没成,还是回来找中国投资人的钱。

“白搬了。”他说得很直白。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楚:

美国投资人并不会因为你改了注册地址,就当你是“本土公司”;而中国投资人也不会因为你在海外设立了空壳,就对你更放心。

最终结果就是:时间、人力、资金都耗在“身份包装”上,却没有换来预期的资本支持。

全球市场认的是什么?

在朱啸虎看来,市场从来不认身份,认的只有两样东西:

产品能不能跑出来

执行力能不能压过对手

没有这两样,你把公司搬到火星,也依旧会被认定为“中国公司”,而且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中国公司。

这才是那句“装是没用的”背后的真正含义。

C 端无敌,B 端难突围

在台上,骆轶航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这一波 AI 创业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很多公司一开始就做全球市场。那么,能不能有一家企业,中美市场都做好,还能处理好合规、法律和风险?是不是可以两头都占?”

这是许多创业者心里的隐忧。

毕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海外市场诱人,却也意味着成本更高、风险更大。

朱啸虎的回答出人意料:他先把局面劈成了两半:C 端和 B 端。

C 端创业:中国人“无对手”

“面向 C 端用户的企业,中国创业者在美国成功的很多,打全球市场可以说是毫无对手。”

朱啸虎的语气斩钉截铁。

他甚至不愿点名具体案例,因为很多公司都很低调。

但事实已经摆在那里:

过去十年里,能成长为百亿美金规模的 C 端 App,几乎全是中国创业者做的。

这也是美国 VC 如今不太投 Consumer 的原因——过去十年,美国本土没有一家 C 端 App 能跑出来,反倒是中国公司席卷全球。

这番话让台下不少人露出意味深长的笑:

的确,从短视频到工具应用,中国团队在 C 端的执行力和增长能力,已经一次次震惊硅谷。

朱啸虎的潜台词很清楚:

如果你做的是 C 端产品,完全不需要自卑,更没必要装身份。你本来就在全球市场无对手。

B 端困境:Go-to-Market 的硬仗

但当话题转到 B 端时,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面向企业端,Go-to-Market 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卖给美国大型企业。”

他点出了一个痛点:

C 端靠产品就能跑,但B端客户不同。

企业的采购链路漫长、保守,决策人信任度建立缓慢。

唯一的例外是 Zoom,但它的成功很大程度靠疫情推动,带有特殊性。

换句话说

在 B 端市场,中国创业者要面对的不仅是产品力的考验,还有文化、关系和销售网络的差距。

5000 万美金的“分水岭”

朱啸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数字:ARR 5000 万美金。

在此之前:靠 PLG(产品驱动增长)可以支撑,依靠产品本身带来用户增长。

跨过 5000 万后:必须转型 SLG(销售驱动增长),组建本地销售团队,敲大客户的门。

而这一步,对中国创始人来说,难度极大。

“你能不能吸引有能力的老外 Sales?在中美都是一样,大企业的 Sales 都靠关系。”

这句话让人陷入沉思。

很多创业者擅长技术、擅长迭代,却未必擅长处理美国企业复杂的采购链路。

骆轶航在一旁点头补充:

“PLG 到 SLG,界限就是 5000 万美金。那个之后必须重组团队,变一种文化,否则做不了。”

舞台上的这一问一答,像是把无数 AI 创业者的焦虑直接说了出来:

跑得再快,如果跨不过 5000 万这道坎,依旧会止步不前。

估值陷阱与资本困境

当对话转到融资问题时,骆轶航抛出了另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

“美国人好像也从来没认过‘由中国人创办的新加坡公司’这种逻辑。他们看的是钱从哪来、创始人从哪来、护照是什么颜色。可是很多创业者想去美国,是因为想拿美国 VC 的钱。美国的钱多、估值高;国内的钱少、估值低。这该怎么办?”

台下有些人忍不住点头,这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困境:估值差距。

“白搬”的现实:身份换不来钱

朱啸虎的回答很冷静:

“首先,你‘装’出去,别人也不一定认你,没用的。最近好几个案例都是搬到美国去,最后又回来拿中国投资人的钱,白搬了。”

这句话一出,不少人苦笑。

因为这几乎是行业里的公开秘密:有团队把总部搬到美国,以为能融到硅谷的钱,结果跑了一圈,依然两手空空。最终不得不回国融资,而这时,公司早已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身份伪装并不能换来资本的信任。投资人要看的,依旧是团队、产品和市场数据。

高估值,真的是好事吗?

接着,朱啸虎抛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

“估值高,不一定是好事情。”

他解释说:

估值高,意味着后续融资的压力会非常大。如果产品没能迅速兑现增长预期,公司就会陷入被动。

他举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例子:

一些大厂高管刚离职创业,甚至产品还没上线,就拿到了 5000 万美金估值的 TS。但第二轮融资时,产品数据没达到预期,投资人立刻撤退,项目直接夭折。

相反,那些估值合适的公司,哪怕产品初期表现不理想,也能获得投资人的耐心和容错空间。

一句话点破:

“估值便宜,别人还愿意给你时间去改;估值太高,你就没有机会改了。”

资金紧缩的当下:LP 的钱被锁住了

资本市场的紧缩,是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

朱啸虎直言,中国和美国的钱都比几年前少很多。

原因之一,是大量 LP 资金被困在几家巨头公司里:字节跳动、小红书、蚂蚁。

这三家公司加起来,市值可能高达 1.5 万亿到 2 万亿美金,其中一半是投资人的钱,差不多有 8000 亿到 1 万亿美金的资金被锁死。

“这些企业能退出,哪怕只有 20% 的钱回流,那都是一两千亿美金的钱。一下子就活了。”

他补了一句关键点:

未来,中国企业的 IPO 出口,不在美国,而在香港。

香港才是现实的出口

朱啸虎强调:

“现在中国企业,IPO 不要去美国,就在香港上市。全世界的投资人都知道,买资产就在香港。”

这句话意味深长。

一方面,它提醒创业者别再幻想美国 IPO 的神话;

另一方面,它也为资本市场的下一步流动指了一条现实路径:钱不是没有,而是被锁住了。等出口打开,市场就会重新活跃。

三倍速时代的生死赛跑

当对话来到尾声,骆轶航抛出一个问题:

“很多人说您对 AI 项目的要求太短,看回报周期只有 12 到 24 个月。要是 2014 年,黄仁勋带着 CUDA 来找您,您会投吗?”

台下立刻传来笑声。大家都知道,这是个“刁钻”的提问。

朱啸虎没有回避,笑着澄清:

“12 到 24 个月这是媒体的误解。我们不可能要求那么快退出。我们投小红书都 12 年了,滴滴、饿了么也都是十年之后才有规模化退出。”

但他的重点在于另一层:回报周期和退出周期是两回事。

投资人最看重什么?

朱啸虎解释,VC 更在意的是企业的现金回收周期(Cash back time),尤其是市场营销投入能否快速见效。

“最好的企业,是第一个月投一块钱出去,能收回八毛;六个月后能收回两块钱,这样才能持续增长。

如果增长必须不断靠融资去烧钱,那速度太慢了。”

这话直白得近乎冷酷,却道出了一个投资铁律:融资不是用来长期输血的,而是加速器。真正的生命力,还是来自快速的正向循环。

三倍速的 AI 时代

当话题转向未来趋势时,朱啸虎抛出了另一个惊人的判断:

“AI 时代的演化速度,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三倍速,甚至更快。”

这意味着什么?

在移动互联网的年代,一个 App 可能需要两三年才能被验证成败;

但在 AI 领域,可能只需要半年,甚至几个月,就能看出结果。

工具类 App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能有不错的退出,但在 AI 时代,机会会更快出现,也会更快消失。

更快的窗口期,更快的淘汰赛。

离大厂“三条马路之外”

于是,他给了创业者一个形象的忠告:

“要去离大厂不仅一条马路,而是两条马路、三条马路之外寻找机会。”

台下哗然。这个比喻一下子把抽象的竞争格局具象化了。

大厂的资源、算力、渠道、品牌都近乎无敌。如果创业者只敢在“大厂门口”打转,几乎必死无疑。只有跑到它们够不着的地方,才可能活下来。

朱啸虎的声音坚定:

“在三倍速的 AI 时代,创业者必须在三条马路之外狂奔。”

这句话,很快就成了现场观众在朋友圈里最常转发的一句。

堂堂正正走出去

回到那个绕不开的问题:中国 AI 创业者,要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突围?

舞台上的朱啸虎,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

“我们就是中国投资人,就是中国创始人,就是中国公司。未来就到香港上市,没有必要去假装。”

这句话,像是一种宣言,也是一种冷静的提醒。

幻觉破灭之后,路才清晰

过去几年,很多创业者沉迷于一种“身份幻觉”:

把公司搬到新加坡,就能摘掉“中国标签”;

CEO肉身出海,就能换来美元基金的青睐;

法务文件写得再漂亮,就能抹掉资本对你的本质认知。

可现实是,“装”换不来市场。

正如朱啸虎所说:

哪怕你把公司搬到美国、新加坡,美国投资人还是认定你是中国公司,还是要你回头找中国投资人的钱。

伪装的结果,不是被接纳,而是被看穿。

市场认的只有两件事

产品有没有真正的竞争力?

团队有没有快到绝望的执行力?

C 端的故事已经证明,中国创业者完全有实力在全球市场横扫对手;

但 B 端的挑战,也同样提醒大家,光有技术不够,还要有 Go-to-Market 的本地能力。

身份标签掩盖不了这些问题。

三倍速的赛跑,十年眼光的坚持

AI 时代的淘汰赛,比移动互联网快三倍。

短期要有狂奔的速度,长期要有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眼光。

而这条路,没有“身份捷径”,也没有“伪装路线”。

创业者真正的选择,只有一条:堂堂正正走出去。

最后

在 AI 创造者嘉年华的那个下午,朱啸虎的声音掷地有声:

“装是没用的。”

“估值高不是好事。”

“要在大厂三条马路之外狂奔。”

这三句话,既像是冷冰冰的警告,又像是火热的鼓点,敲在每一个 AI 创业者的心里。

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身份幻觉会破碎,资本陷阱会浮现,大厂阴影会逼近。

但如果能看清这一切,还能咬牙奔跑,那么中国的 AI 创业者,依然可能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跑出下一个字节、下一个小红书。

只是,那时的他们,不是靠伪装,而是靠实力。

堂堂正正,才是唯一的出海道路。

微信图片_2025-06-24_142932_32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