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9-18 15:59
238
本文由 猎云精选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猎云精选
作者:孙媛
人机共生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近日,2025 Inclusion· 外滩大会上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顺利闭幕,6 万余人共同见证了科技如何从宏大叙事走向日常生活。
其中,蚂蚁集团的身影,更是以 AItoC、toB 两条线贯穿其中。
现场,只见蚂蚁灵波科技的 R1 机器人化身“机器人厨师”烹饪菜肴,AI 健康管家 AQ 上新“AI 智能皮肤检测”功能,让非洲黑人女孩“第一次知道自己有黑眼圈”。
而蚂蚁集团发布的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 gPass,更是让蚂蚁的支付眼镜圈再扩容。
连雷军都忍不住带着小米 AI 眼镜为其站台,用“一天狂喝三杯咖啡”支持“看一下支付”。
这边,蚂蚁 AItoC 以走入生活“炫技”,另一边蚂蚁则以成果导向为 AItoB 树立商业新范式。
蚂蚁百宝箱 Tbox 只需用户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就能调动 20 余位专家智能体,在 10 分钟内生成可视化报告。
蚂蚁数科推出“按效果付费”,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新模式,并与14家机构达成合作,共同推动 AI 在关键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无不在彰显:曾以支付宝撬动中国金融版图的蚂蚁集团,把指挥棒转向 AGI (通用人工智能)这一更广阔的战场。
去年年底,在蚂蚁集团 20 周年活动上,马云曾意外现身,说是为了蚂蚁未来的 20 年而来。
他认为未来 20 年的 AI 时代能带来的改变,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随之而来,蚂蚁“变阵”,从支付入口到智能中枢展开了战略跃迁。
蚂蚁集团先是成立 AGI 部门,由 CTO 何征宇(花名:梁纥)直接负责,专注于 AGI 算法和应用,同时发力具身智能、AI 眼镜等消息接连传出。
蚂蚁集团 CEO 韩歆毅更是不止一次强调:在 AGI 时代,蚂蚁将聚焦 AI 应用,利用 AI 基座大模型技术做更强的技术服务能力,让智能上限的突破,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用外滩大会的表现来看,蚂蚁 AI 正提速“产出”。
AI to C,蚂蚁有了“新东西”
具体来看,蚂蚁集团今年外滩大会 AI 成果展示可细分两大主题:AItoC 改变生活,AItoB 以成功导向共成长。
这其中,AI 健康管家 AQ 上新、gPass 的公开以及灵波科技的首秀,共同撑起了 AI 以医疗、支付、具身智能为切口融入生活的未来图景。
健康管家 AQ 代表了蚂蚁的 AI 医疗,正以韩歆毅强调的“助手”身份,进一步推动 AI 医疗普惠。
现场,AI 健康管家 AQ 带来的“AI 智能皮肤检测”新功能,结合大模型多模态能力,只需要用户拍一拍,就能识别 50 多种皮肤疾病。
来源:外滩大会
此外,AQ 还推出的“AI 名医馆”让名医“分身有术”,带着院士领衔的全国超 300 位名医 AI 分身,可模仿真人医生看诊思路,在“AI 诊室”中 7X24 小时营业。
根据 AQ 发布的最新数据,从去年 9 月推出测试版以来,AQ 已累计服务用户超 1.4 亿,近 6 成来自三线及以下地域,真正让小地方也能问“大专家”。
再到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 gPass 的公开,则是为“AI 付”提供了更多可信安全的支撑。
正如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所言,原生应用稀缺、交互逻辑独特带来的高开发门槛,以及行业在芯片与系统选型上的碎片化,严重限制了服务的深化与普及。
“当前 AI 眼镜的服务潜能尚未完全释放,亟需构建开放可信的底层支持体系。”
蚂蚁集团推出的 gPass,开放了蚂蚁金融级安全能力支持快速接入,具备“安全、交互、连接”三大核心能力,可谓直击痛点。
也让 gPass 在率先应用于 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眼镜品牌,实现“看一下支付”拓圈之余,未来在文旅、出行、医疗等场景中释放更多技术潜能,适配更多 AI 眼镜新形态与智能体。
以医疗健康场景为例,通过 gPass,用户可通过 AI 眼镜使用健康咨询、AI 问诊等服务,在保障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无感、伴随式的健康陪伴新体验。
这让蚂蚁的“看一下支付”支撑起了 AI 眼镜向用户超级助手演进的路径。
而蚂蚁除了用 gPass 为 AI 眼镜构建了安全可信的基础设施外,距离推出“看一下支付”时隔两个月,蚂蚁在支付上做出了新花样。
过去点咖啡,用户通过 AI 智能体下单,仍需跳转至支付页面再予手动确认。
现在,为了让支付更便捷,蚂蚁还推出国内首个“AI 付”服务,并率先在瑞幸咖啡的 AI 点单助手“Lucky AI”上线。
用户在瑞幸支付宝小程序或瑞幸 App 唤起“Lucky AI”,不仅可以说句话点咖啡,还可以直接说句“下单”,完成身份核验后即可支付。
整个过程用户无需离开 AI 对话界面,是行业首次打通智能体内的下单与支付全链路。
另外,在生活服务场景, 蚂蚁集团还完成其自研布局具身智能的首秀。
今年外滩大会,蚂蚁去年 12 月成立的灵波科技,其多模态感知和交互机器人 R1 首次亮相,与 40 家机器人公司同台竞技,从取菜、炒菜到清洁,大展厨艺。
据悉,除餐饮场景外,灵波科技的机器人也在景区导览、简单医疗问诊、药房分拣等生活服务场景尝试布局,今年 3 月,灵波科技上海揭牌,已经官宣旨在落地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领域。
多场景作业的预期背后,可见 R1 机器人亦承载了蚂蚁以具身走入千家万户的 AI 宏图。
成果导向、效果付费,AI to B 有了新范式
这边,蚂蚁以医疗、支付、具身智能为切口融入生活,另一边,蚂蚁也在谱写 AI to B 的新范式。
来源:猎云网
在外滩大会上, 我们看到了蚂蚁 toB 的一系列产品进展,推动 AI 应用从“卖工具”进入“卖成果”时代。
在蚂蚁百宝箱新产品 Tbox 超级智能体亮相中,AI 应用“成果即服务”的理念已在真实场景中验证。
告别单智能体开发模式下,用户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AI模型或插件,需要手动串联流程,升级后的蚂蚁百宝箱 Tbox 把“单兵作战”变成“专家团战”。
现在,用户只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系统即可自动调度搜索助手、PPT 设计师、网页工程师等 20 余位专家智能体,在 10 分钟内生成一份约 15 页的可视化报告并同步上线可交互网页。
Tbox 百宝箱产品负责人吴嘉豪表示,AI 产品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发生根本变化,从交付工具(Software as a Tool),到进行协作(Software as a Co-worker),再到交付成果(Software as an Outcome)。
从 Tbox 新版本将率先在咨询、教育等行业落地“按成果计费”套餐,客户仅需为最终交付的 PPT、报告或网页数量付费,无需理解背后的 AI 算力、模型去看,Tbox 正在把软件商业模式推向第三阶段。
顺着成功导向这一逻辑,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蚂力正式推出首批专家级“AI 数字员工团队”,覆盖客服、营销、巡检、销售培训及研发五大核心业务领域,也在为企业提供可量化、确定性的业务增长结果。
其中 AI 数字客服团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约 70% 的人效,降低 35% 的运营成本,并大幅提高业务转化率。
在数字蚂力的电商客户实践中,这一模式已为企业带来约10% 的 GMV 增长。
据悉,数字蚂力推出的是“人机融合”全托管模式,其核心逻辑是,客户购买的不再是复杂的 AI 功能,而应是包含了技术、专家经验和运营在内的“确定性的业务结果”,进而对整个业务结果兜底。
即AI负责处理大量的标准化工作,实现效率最大化,一旦遇到复杂或边缘问题,数字蚂力的专家网络无缝补位。
在蚂蚁集团副总裁、数字蚂力董事长兼 CEO 周芸看来,这种人机深度融合是共创全新业务与增长模式,通过更简单、更高效的 AI 应用模式,实现 1+1>2 的效果,让企业从浅层的“工具提效”迈向深层的“生产力变革”。
在 2025 外滩大会期间,蚂蚁数科宣布推出“按效果付费”(Result as a Service, RaaS)这一新型商业模式,更是试图为 AI to B 在金融领域带来一场商业范式的重塑。
蚂蚁数科副总裁余滨指出,AI 正在从“探索期”迈入“价值验证期”,企业客户尤其是金融行业,不再满足于“AI 能做什么”,而是更聚焦于“AI 能为我带来多少增长”。
故而,过去软件售卖、SaaS 订阅这类企业服务的主流模式,在余滨看来,于大模型时代已不合时宜。
而蚂蚁数科此次提出的“按效果付费”,即客户无需承担高额的前期投入,而是根据 AI 应用实际带来的业务增长——如用户活跃度提升、交易规模扩大、理财产品销量增长等——与蚂蚁进行分成。
这种模式下,蚂蚁不仅是技术提供方,更成为客户的“增长合伙人”。
此外,蚂蚁数科旗下智能体平台 Agentar 已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场景,推出超百个智能体解决方案,核心产品如“金融业务助理”“智能运营助理”“个人金融管家”等,正在重新定义金融机构的人机协作模式。
大会上,蚂蚁数科还与 14 家机构达成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数据、医疗、出行等关键领域规模化落地。
可见,蚂蚁数科作为蚂蚁集团的科技商业化板块,正持续推动 AI 前沿技术深入产业应用。
落子应用,蚂蚁 AI 战略新叙事
从外滩大会看蚂蚁 AI,其以安全可信为基石、人机共生为理念,重塑创新增长。
其打法更为聚焦落地与赋能,推动工具“可用”走向成果“有用”,最终实现 AI 技术“助力”人类的普惠。
而这终究会是一场围绕 C 端生活、B 端产业的人机共赢。
事实上,行至 2025 年,蚂蚁的 AI 战略早就有了新叙事。
今年以来,全球 AI 大模型市场“内卷”加剧。去年 Q4 国内有 49 个大模型更新发布,到今年 Q1 这一数字增长至 55 个,最多的时候一周有8个模型。
大模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模型能力越来越强。正如李彦宏所说“大模型厂商卷生卷死。”
也正如此,在这场 AI 战役的下半场,与其内卷,不如破局。
如何利用这些强大模型,把 AI 应用做好,让更多人体验到 AI 技术能力,似乎成为未来的关键点。
来源:外滩大会,图为蚂蚁集团CEO韩歆毅
今年 5 月,韩歆毅在内部技术日活动上首次详解蚂蚁新的 AI First 战略时,其实就已经把接下来的打法明了。
基础模型侧,他说,过去的探索在某些方向已具备全球一定的领先地位,今天蚂蚁要全力以赴,追求智能上限,并且不断开源开放。
应用侧,他又预期基于未来所有应用随着 AI 世界变得更加多样化,AI 世界的支付可能与今天完全不一样。故而,蚂蚁在明确目标并不是做一家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公司,依然聚焦于应用。
“蚂蚁的机会在于支付,因此,蚂蚁需要提供 AI 世界的支付与基础能力。”
同时,他还把成立灵波科技入局具身智能,以及与宁德时代共投哈啰 30 亿进军自动驾驶,纳入面向未来,蚂蚁对 AI 与物理世界融合的开放式探索。
在韩歆毅勾勒中,能够看到蚂蚁 AI First 战略是一个“顶层框架型”的想法,往下是探索具象的业务和策略,而底层技术是其产品、业务快速奔跑的核心能力和坚强后盾。
故而,在外滩大会蚂蚁新一轮 AI 应用“上新潮”中,背后是持续的技术攻坚在做支撑。
蚂蚁数科在今年 7 月推出的金融大模型 Agentar-Fin-R1,专为金融业应用打造,在三大主流金融基准测试中均取得最高评分,超越 Deepseek 等开源通用大模型及其他金融大模型。
也正是基于这一大模型基础上,蚂蚁数科才得以构建了一系列针对金融行业的智能体产品。
蚂蚁成立医疗健康实验室,未来可能也会 AI 赋能 MDT 多学科会诊等更前沿的领域投入,并持续攻坚高质量数据积累、模型幻觉抑制等核心问题。
而除了自研之外,蚂蚁也在提速以投为进。
6 月,蚂蚁先对具身智能连射三箭。
6 月 16 日,其全资子公司成为灵心巧手新股东,6 月 18 日,蚂蚁又出手钛虎机器人 B+ 轮,次日,在宇树科技估值跃升至超百亿的数亿元C轮融资中,蚂蚁亦出现在领投方之列。
再到8月以来,蚂蚁又通过上海云玡“追芯”,从底层算力增加 AI 筹码。
8 月 26 日和 8 月 29 日,蚂蚁分别入股昕原半导体、烨知芯,前者于 AI 存算一体 IP 与高端存储芯片,已实现多领域商用出货,后者则为端侧 AI 芯片自研 NPU 核心致力于为智能终端提供高能效算力支持;
9 月 2 日,蚂蚁又增持云合智网,强化在智能网络芯片方向的协同能力。
这些动作,都从 AI 基础设施到应用层,进一步巩固蚂蚁的 AI 含量,为其后续驰骋奠定基础。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外滩大会主论坛,曾作出提醒:“单有速度,不是进步。”
他认为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为了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部署技术的冲动。
在外滩大会上,我们看到的是蚂蚁 AI,安全与技术的并行。
(首图来源:外滩大会)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