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混战ChatGPT,新纪元将启还是过度神化?

HelloKitty 2023-02-22 16:08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1946

本文由 猎云精选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猎云精选

作者:任子勋

ChatGPT 将要引爆科创风口?ChatGPT 将要颠覆就业?

作为一款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 OpenAI 开发的以 AI 技术驱动的聊天程序,ChatGPT 因其智能和响应能力等各方面特点而引爆行业内外。

“普通用户能快速感受 AI 创造的魅力,这是产品能够进行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多位业内人士对猎云网表示,虽然今天的 ChatGPT 展现了它突破性的一面,但不宜神化。

部分投资人指出,从产品本身来说,ChatGPT 技术还在迭代中,本身也没有办法回答深刻问题。因此,这决定了它在未来更多地还是扮演人类辅助者的角色。同样,其背后技术所需要的巨大且长期的资金投入、技术沉淀,以及数据积累注定了想要在国内复刻它的故事在短期很难实现。神化意味着夸大,也就带来更多炒作成分。

应该说,ChatGPT 最大的意义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时代的轮廓。对个人来说,最需要思考的其实是,如何利用更高效的生产工具来让自己的产出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强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很多人都产生了 ChatGPT 比会下棋的“阿尔法狗”更贴近生活的感觉。

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抖音上一位博主在 ChatGPT 上尝试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了某卤烤鸡品牌的特点,并让其创作一段招商广告。ChatGPT 给出的结果令人惊讶。虽然创意本身谈不上绝妙,但贴在街头或放在网上一定能够吸引不少人前来咨询。

这正是 ChatGPT 所展现出的最大亮点。

过去人们在该类产品上的体验十分僵硬。像电商平台或企业官网上的人工智能客服往往只能被特定关键词触发,难以为用户解答个性化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ChatGPT 更符合人们期待的 AI 的样子。

ChatGP 本身也是 AI 技术迭代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创新工场执行董事兼前沿科技基金总经理任博冰告诉猎云网,2021 年外界对该方向的讨论还不是十分热烈。不过随着 Stable Diffusion 和 ChatGPT 的出现,普通用户能快速感受到 AI 创造的魅力,进而进行广泛传播。其实现的基础在于 Foundation Model 取得了突破。

“在 ChatGPT 发布前我们正好在硅谷与 OpenAI 的高管进行过沟通,他们透露正围绕 InstructGPT 做更多优化,很快我们就看到了现在这一成果。ChatGPT 技术正是基于 InstructGPT,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再用数据重新微调从而更像人。并且对比其他一些基于 GPT3 或类似  LLM 模型的对话产品也有更惊艳的表现。”

ChatGPT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ChatGPT 所属 OpenAI 创始人阿尔特曼(Sam Altman)最近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曾这样形容:他已不记得在网络搜索引擎出现之前是怎么搜索信息的,如果只关注昨天的新闻,就会完全错过现在的机会。目前,谈论较多的衍生方向是 AIGC(AI 生成内容)产业。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向猎云网表示,ChatGPT 能完美结合现有的 AIGC 技术,实现 1+1 远大于 2 的效果。它能与创作工具融合,以文字为基础,再结合多模态机器学习的方法直接输出设计图稿、创作音乐、虚拟人视频等。

“AIGC 与自动化流程技术相结合的前景令人心动。像在 AI 绘画中如果靠人力输入关键词来逐次生成画作,即便是生成速度很快的绘图工具也可能需要不少的时间。AIGC 实际上不仅仅是改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还改变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不少人认为,ChatGPT 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字、图像的创作。实际上 AI 语音生成还能帮助渐冻症患者与老年痴呆症患者,以及文物修复等等。

ChatGPT 勾起人们对步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的联想,即人工智能具有自己的意向性来设定目标。虽然强人工智能本身还存在诸多争论,但是分析人士普遍认可,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年与信息时代新阶段将至。

安信证券指出,服务器+网络开启了人人“上网”的时代,而算力+算法将开启人人“上算”的时代——AI 将以场景、应用、内容来创造用户的新需求。西部证券则预测,AIGC 或在 2023 年迎来发展大年,来到两年前自动驾驶的应用突破拐点。

行业格局能否改变

在 ChatGPT 概念受到关注之后,各行各业正加速推进相关应用的布局。尤其是搜索行业的战火已经一触即发。

在海外,谷歌与微软展开积极对抗。微软近日相继宣布,将 ChatGPT 的技术整合到最新版本的必应搜索引擎和 Edge 浏览器中。据第三方机构 data.ai 数据显示,必应应用程序的全球下载量一夜之间激增了 10 倍。谷歌也随后宣布了同类产品 Bard,并表示升级之一体现在用户可以直接用自然语言提问,而不是用关键词搜索。

国内的相关竞争也即将展开。

百度在 2 月 7 日正式对外宣布将推出类 ChatGPT 项目“文心一言”(ERNIE Bot),同时百度 CEO 李彦宏在今年第一季度 OKR 关键任务为“引领搜索体验的代际变革”。据媒体报道百度搜索或将全线接入文心一言。

百度在国内搜索领域的最大竞争对手之一 360 也于近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计划尽快推出类 ChatGPT 技术的 demo 版产品。

除此之外,其他互联网巨头的动向也浮出水面。据上海证券报,阿里巴巴内部人士证实,ChatGPT 类产品也已经在研发中,目前处于内测阶段。耐人寻味的是,阿里曾在 2019 年推出一款打着“无广告”口号的搜索类产品夸克。而除了搜索类产品的方向之外,也有传言称,阿里巴巴可能将 AI 大模型技术与钉钉生产力工具深度结合。

新搜索渠道可能还会为行业带来更大变数。

腾讯和字节跳动都已有叫板百度的资本——今年 1 月腾讯方面公布的数据,微信搜一搜月活跃用户已达 8 亿。更有很多用户如今直接在抖音上满足搜索需求。抖音早已将本地生活,电商,问答等关键内容都整合在了一起。腾讯方面目前已发布过一款智能创作助手文涌(Effidit)。

不过,ChatGPT 类项目是否能让行业格局突变,还不一定。可以看到,谷歌近日在发布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Bard 之后,后者演示表现不佳。答错问题让谷歌市值一夜之间蒸发超过 7000 亿。星瀚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昊也持谨慎态度。

他告诉猎云网,星瀚资本从 2015 年左右开始关注相关行业并于 2018 年投资了 AIGC 企业 Rct.AI。该团队前身为渡鸦科技,后被百度收购。2018 年团队成员从百度离开,随后创立该公司。

“AICG 技术需要大模型,这里面涉及到数据的积累与技术的投入。想要做到像 ChatGPT 这样水准,目前国内可能没有团队能够达到。”张昊表示。

钟俊浩指出,实现 ChatGPT 最大亮点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即大模型的“大”。它需要把大模型尽量变成小模型或者稀疏模型,且大模型的训练和使用成本都很高。他表示,除了模型之外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实现 ChatGPT 后半段的人工过程变成自动训练。“ChatGPT 是在大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人类反馈。这需要大量的人工,而这部分工作目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国内更需要警惕相关概念的炒作问题。有媒体已经发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仿制者,除了收费贵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价值。

行业生态更是一个短期难以靠一方解决的问题。“国内外存在差距。国外注重使用者生态,模型的功能会越来越好。而国内往往在完成模型的开发之后就止步了。”张昊表示。

阿尔特曼曾在采访中称,该领域对一家公司来说太大了,他希望这里出现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并且在某个时候,世界上应该会出现多个 AGI(通用人工智能)。

ChatGPT 的神话之所以难复制,资金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截至目前,OpenAI 已经总计获得超过 110 亿美元的融资,微软、谷歌风投、马斯克等均曾出手投资。而且其目前并未盈利。如此巨额的投入恐怕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也只能望而却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给了创业型团队机会。通过不断深入挖掘某项技术,瞄准特定的细分赛道能够切到一块蛋糕。

Rct.AI 瞄准的是游戏与数字虚拟人两个赛道。创新工场也曾先后投资潞晨科技,和孵化澜舟科技。这两家企业的发展策略与前述类似。前者专注为 AIGC 大模型基础设施公司,后者则主要围绕 SaaS 功能引擎和垂直场景应用。

“未来可能有很多项目会从这个方向来切概念。但从价值的角度来说是否值得投资?我们认为这个赛道不是一蹴而就的。”张昊表示,在数据积累层面,创业公司难以和头部互联网企业抗衡。

AI 行业本身也期待着新的故事。曾经的“AI 四小龙”在过去几年普遍处在低迷的状态——云从科技与商汤难离亏损泥潭,旷视与依图上市路也颇为不顺。AI 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将创造更多商业场景。

总有工作会面临淘汰

“作为一个用户,在体验 ChatGPT 时我认为还是有体验上的不足。”张昊向猎云网指出,他向 ChatGPT 提出了一个发生在欧洲中世纪,与历史有关的开放性问题,但是 ChatGPT 的回答通俗点来说就像“车轱辘”一样——重复,没有太大新意。

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在更严谨更深度的问题上,ChatGPT 还是没有办法给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有人说能靠 ChatGPT 写论文和代码,我还是存疑的。它给出的答案你没有办法完全相信,也不一定真的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小米 CEO 李笛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ChatGPT 对非知识类问题不可能给出结论,只能给它收集到或者咀嚼过的一些事实。实际上最后还是需要人来判断。

从这个层面来说,当下讨论就业冲击有点多虑。但在投资人们看来毫无疑问其中仍然具有启发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把时间维度拉的足够长,技术迭代在不断发生,总会淘汰掉一部分工作类型。因此,没有哪类工作一定永远会存在的。

“前几年当人们聊人工智能没法替代什么的时候,认为能高度凝结人类独特思考能力的行业和方向是无法被替代的,是人类的独特优势。但通过这些年的发展,AI 创作等领域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连这些领域 AI 也都能取代。”

张昊表示,这种认知颠覆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一种提升自身的重要性——至少首先要把 AI 工具视作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来提升效率。未来能够掌握这项工具并使用的人,其效率一定比不使用的人要高。毫无疑问,后者的市场肯定会逐渐缩小。AI 的参与能够解决批量化、工业化的内容生产,在部分时装、奢侈品领域比较常见。这意味着对诸如创意类的岗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任博冰同样指出,这次的技术突破不能被过度神话。AIGC 能完成的只是任务的一部分,AI 生成的内容很难直接当做专业内容进行发布,其生成的图还需要精修、生成的段落还需要润色等等。所以总的来说不会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

小程序封面.jp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