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8-14 15:47
320
本文由 极客公园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极客公园
作者:连冉
编辑:郑玄
今年上半年,围绕 AI 的讨论,正在从「技术能做什么」转向「技术如何赚钱」。
当「模型参数」竞赛和「能力演示」热潮逐渐褪去,资本市场和企业自身都开始更严苛地审视 AI 投入的真实回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巨头的财报,都成为观察其 AI 战略商业化成果的试金石。腾讯最新的这份财报,揭示出了一些其内部发生的结构性深刻变化。
8 月 13 日,腾讯发布 2025 年第二季季度财报。二季度总营收达到 1845 亿元,同比增长 15%;毛利润为 1050 亿元,同比增长 22%;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下的经营利润为 692.5 亿元,同比增长了 18%。
在公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 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后,腾讯 ADR 大幅上涨近 7%,创下逾四年新高,按最新股价计算,腾讯总市值重回 7000 亿美元。
AI,这个在过去更多以「研发投入」和「战略布局」形式出现在腾讯财报中的词汇,如今则与「业绩动能」、「利润增长」紧密绑定。
从微信生态的广告推荐,到《王者荣耀》的 AI 陪练,再到腾讯云上为全球企业服务的智能体,可以看到,AI 技术已经渗透到腾讯核心业务之中,并开始高效地创造价值。
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财报中的表述也印证了这一点:「二零二五年第二季,我们在 AI 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的到来:腾讯的 AI 战略已经越过了「投入期」,正式进入了「效益加速兑现」的新阶段。
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广告业务连续 11 个季度的高速增长和创纪录的收入上,也体现在游戏业务借助 AI 实现平台化进化和国际市场收入创下历史新高上,以及企业服务因 AI 相关需求增加而增速加快上。
与此同时,腾讯的另一大增长引擎——全球化,也在持续发力。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 35% 的速度,以及腾讯云在全球市场加速攻城略地,都表明「出海」不再是补充,而是腾讯未来增长故事中与 AI 并行的主线。
所以,腾讯是如何将 AI 从一个「技术变量」转变为「增长常量」,以及这家公司在全球化牌桌上,正在如何下出一步步决胜未来的棋?
AI 引擎:从研发支出到商业利润的闭环
长期以来,外界观察腾讯的 AI 能力,多聚焦于其庞大的投入。而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则首次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巨额投入到显著产出的完整商业闭环。
要理解 AI 为腾讯带来的效益,首先要看到其在投入端的决心。财报显示,腾讯在本季度持续加码 AI 战略投入。当季研发投入高达 202.5 亿元,同比增长了 17%。自 2018 年至今,腾讯的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 3795 亿元。这笔巨额资金的核心投向,正是以腾讯混元大模型为代表的核心技术自研。
比研发费用增长更多的是资本开支。本季度,腾讯的资本开支达到了 191.1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19%。
资本开支的飙升通常与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这表明,腾讯正在为 AI 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储备强大的算力资源。在高投入的背景下,公司依然实现了毛利 22% 和经营利润 18% 的双增长,这说明其 AI 投入与高质量增长之间形成了正向循环。
这种不计短期成本的「重注」,是腾讯 AI 战略得以从技术突破走向商业成功的前提。它构建了强大的底层基础设施和模型能力,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基石。
腾讯的 AI 故事,核心主角是其自研的「腾讯混元大模型」。财报多处详细描述了混元大模型家族的进化与突破,展现了技术能力的快速迭代。
首先是基础模型能力的增强。腾讯通过数据增强与合成技术,提升了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并通过更有效的预训练和后训练扩展,持续提升混元大模型的基础能力。
混元四款开源的小尺寸模型|图片来源:混元
其模型矩阵不断丰富,不仅持续迭代升级旗舰模型 TurboS、T1 等,还推出了覆盖 0.5B、1.8B、4B、7B 等多种参数规格的开源小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在手机端运行,降低了 AI 技术的落地门槛。
在多模态领域,特别是 3D 生成方面,腾讯混元取得了系列突破。报告期内,混元密集发布了混元 3D v2.5 版本、业界首个美术级 3D 生成大模型以及 3D 世界生成模型 1.0。其能力得到了权威认可,在全球 3D 生成模型评测榜单上,腾讯混元 3D 模型因其领先的几何精度、纹理真实度和提示对齐能力而排名第一。
技术突破的价值在于应用和生态。腾讯一方面通过开源共享技术红利,混元 3D 系列模型在社区的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 230 万,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 3D 开源模型之一。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者、3D 打印企业和专业设计师采用混元 3D 模型来生成数字资产。另一方面,腾讯通过腾讯云将模型能力快速产业化,AI 设计智能体 Lovart、全球领先的 3D 打印品牌拓竹科技 MakerWorld 及创想三维等,均已接入腾讯混元 3D 模型 API。
不过,对于 C 端 AI 变现的「中国式难题」,以及 AI 功能高昂的成本,管理层在业绩会上坦言,直接向 C 端用户收费的模式,很难像美国 AI 工具那样在中国普及。
因此,腾讯的变现思路非常务实:探索广告变现:未来可能通过广告来支持 AI 功能的变现;内部成本「补贴」:AI 本身已经助力广告、游戏等现有业务增长,可以理解为其他业务的增长为 AI 用量「补贴」了部分成本 ;精细化成本控制:在很多场景下,优先采用成本低很多的小模型,整体推理成本是可控的。
AI 直接驱动核心业务的增长
如果说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是因,那么业务层面的增长就是果。这份财报清晰地展示了 AI 如何直接驱动核心业务的增长。
腾讯的营销服务(广告)业务在本季度表现尤为亮眼。收入达到 357.6 亿元,同比增长 20%,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是连续第 11 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财报将这一高速增长明确归因于「AI 驱动的广告平台改进」以及微信交易生态的活跃。
具体而言,腾讯通过升级广告基础模型,提升了各个流量平台上的广告效果。
这意味着 AI 不再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整个广告技术栈的底层引擎。AI 被深度应用于广告创作、投放、推荐及效果分析等全流程,其直接结果是提升了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从而为广告主带来了更高的投入回报(ROI),并最终推动了腾讯自身的平台营销服务收入。广告主对视频号、小程序以及微信搜一搜的强劲需求,正是这一价值创造循环的体现。
在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板块,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10%,达到 555.4 亿元,保持了稳健增长的态势。财报指出,企业服务收入的增速相较于近几个季度有所加快,其背后的一个关键驱动力,正是「企业客户对 AI 相关服务的需求增加」。
这表明,腾讯的 AI 能力正成功地转化为对企业客户有吸引力的商业解决方案。
从为开发者提供高效智能编程体验的 AI 编程工具 CodeBuddy IDE,到能够让开发时长缩短超过 10 倍的全流程 AI 一体化开发工作台,再到覆盖企业服务、生活、办公等高频场景的 10 多个垂直领域 Agent 应用矩阵,腾讯正在将复杂的 AI 技术打包成「好用」的工具与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在 C 端,AI 的价值则体现在用户体验的提升和场景的拓展上。以腾讯元宝为代表的 AI 原生应用正在加速渗透。
元宝不仅升级了搜索、文档理解和图像处理等核心能力,还新增了视频号解读等特色功能,并深度融入微信、QQ、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高频使用场景。
QQ 浏览器 Agent|图片来源:QQ 浏览器
此外,QQ 浏览器凭借其行业第一的月活跃用户数(MAU),推出了行业首个高考 Agent,为超过 5000 万用户提供了免费的高考服务。AI 工作台腾讯 ima 则在知识库生态上快速发展,当季可分享私域内容环比增长超 200%,公域内容总量超过 2000 万。
这些应用共同构成了微信 AI 功能矩阵,推动着「好用的 AI」向更多圈层用户渗透。
总而言之,腾讯的 AI 战略已经形成了一个从「高投入研发」到「强技术模型」,再到「多场景应用」,最终实现「商业化回报」的完整飞轮。这个飞轮的转动,正在为腾讯这家巨头的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游戏双轮驱动:
全球化浪潮与平台化进化
游戏业务作为腾讯传统的「现金牛」,在本季度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和新的增长叙事。
财报显示,二季度网络游戏业务总收入达到 592 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双轮驱动」的共同发力,以及 AI 技术对游戏产品形态的重塑。
二季度,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高达 35%,达到 188 亿元,不仅连续四个季度刷新历史高点,其增速更是创下了自该部分收入被单独披露以来的季度新高。这一点证明,全球化已经成为腾讯游戏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腾讯多年来通过战略投资和自主发行构建的全球化产品矩阵。财报明确提到了几个核心:
Supercell 游戏复兴,旗下经典游戏《部落冲突:皇室战争》通过更频繁的内容更新、优化的奖励机制以及更多的玩家社区活动,成功拉动了日活跃用户数,并在今年 6 月创下了近 7 年来的收入新高。
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该游戏在上半年的全球日活跃用户规模已升至第三,成为 Supercell 目前 DAU 最高的产品。这显示了腾讯对成熟 IP 进行精细化长线运营的能力。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战术竞技手游之一,《PUBG MOBILE》持续为腾讯贡献着稳健的收入。
《沙丘:觉醒》在 steam 的页面|图片来源:steam
《沙丘:觉醒》这款由腾讯于 2020 年全资收购的挪威工作室 Funcom 制作发行的生存类多人在线游戏(SOC),在今年 6 月 10 日上线后,不到两周全球销量就突破了 100 万份,成为 Funcom 有史以来销售速度最快的游戏。其在 Steam 平台的同时在线峰值超过 18.9 万。
腾讯在海外的强劲表现,也与中国游戏产业出海整体回暖的趋势相呼应。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的报告,2025 年上半年,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1.07%,达到了 95.01 亿美元,增速在时隔数年后重回 10% 以上。
腾讯作为行业的领头羊,也是这波出海浪潮中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在本土市场,腾讯游戏收入同比增长 17%,达到 404 亿元。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其在射击品类上的优势,以及对《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旗舰级长青产品的「平台化」改造。
游戏工委的报告显示,射击类游戏在国内手游市场的收入占比正在提升,从 2024 年的 13.89%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17.03%。腾讯凭借其产品矩阵抓住了这一增长态势。
《三角洲行动》这款新作在 4 月公布日活超 1200 万后,财报披露其在 7 月份已突破 2000 万日活跃用户规模,成功跻身国内 DAU 前五、流水前三的第一梯队。随着 8 月 19 日登陆主机平台,其用户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PC 端游优势巩固,端游《无畏契约》保持稳健增长,其手游版《无畏契约:源能行动》预约量已超 6000 万,有望成为下一个爆款。而基于「暗区突围」IP 开发的端游《暗区突围:无限》上线后表现出色,稳定在网吧热力榜前十,进一步扩大了腾讯在端游市场的领先优势。
旗舰产品的平台化进化,则是本季财报中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战略信号。马化腾在发言中明确提出:「《王者荣耀》及《和平精英》等长青游戏向平台化进化并加大了 AI 的应用」。这意味着腾讯正在将这些国民级游戏打造为承载更多元玩法和社交体验的平台。
作为上半年唯一一款收入破 10 亿美元的手游,并实现全球收入「三连冠」的绝对王者,《王者荣耀》也在积极拥抱 AI。游戏内已推出独立的「指挥官模式」,为玩家提供智能战术指导;同时上线的 AI 语音助手「灵宝」,则实现了个性化的对局陪伴。
这些 AI 应用正在推动《王者荣耀》成为一个以 MOBA 为底层,不断融入多元玩法的平台化游戏。
《和平精英》也融合了AI。 该游戏在今年 2 月就已接入 Deepseek 大模型,推出了 AI 助手和 AI 队友,为玩家提供游戏指导和对局陪伴,有效提升了用户参与度。
无论是出海业务的高歌猛进,还是本土业务的品类深耕与平台进化,腾讯游戏都展现了创新活力和战略远见。
AI 应用和全球化视野,正在为腾讯这个游戏帝国注入新鲜血液。
To B 棋局:
智能化与全球化构筑的产业护城河
除了在游戏和广告业务上的进展,腾讯在企业服务(To B)领域的布局也显示出持续的进展。二季度,该业务板块收入达到 555 亿元,同比增长 10%,其增长背后,「智能化」与「全球化」两大战略正为腾讯构筑坚实的产业互联网护城河。
不过,企业服务收入增速加快,并非仅仅依赖 GPU 租赁的短期需求。管理层在电话会上透露,过去两到三年,腾讯有针对性地优化了云业务,削减了低毛利和低附加值的活动。现在,云业务已经运营在一个「更可持续的基础上」,因此能将重心重新放在更快的营收增长上。
而如前所述,企业服务收入的加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客户对 AI 相关服务需求的增加。腾讯正在系统性地将自身强大的 AI 能力,转化为一系列「好用」的、可被产业客户快速集成的工具、平台与服务。
要推动 AI 在产业落地,必须首先赋能开发者。为此,腾讯云推出并升级了一系列 AI 原生工具。
包括智能体开发平台与腾讯元器: 这两大平台得到全面升级,基于更全面的 Multi-Agent(多智能体)、RAG(检索增强生成)和 Workflow(工作流)等能力,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更精准、灵活的对话服务,并降低复杂应用场景的配置门槛。
Codebuddy IDE 产品界面 丨来自:极客公园
CodeBuddy IDE 是腾讯在二季度发布的重磅产品,是首个实现「产品-设计-研发-部署」全流程 AI 一体化的开发工作台。
在电商活动页开发这类典型场景中,使用 CodeBuddy IDE 可以将开发时长从传统的 2 天缩短到不足 2 小时,效率提升超过 10 倍。这对于追求敏捷开发和降本增效的企业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除了赋能开发者,腾讯还直接下场,利用自身技术打造覆盖核心高频场景的垂直领域 Agent 应用矩阵。这批应用超过 10 款,覆盖企业服务(如企点营销云 Agent)、生活(如健康管理 Agent)、办公(如语音智能体 TWeTalkAgent)等三大领域。
这标志着腾讯的 AI To B 战略,正从提供底层能力向提供完整解决方案迈进。
本季度企业服务增长的另一大动力,源自全球市场的深入拓展。腾讯云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显著加速,其角色也从最初服务中国企业出海的「摆渡人」,演变为服务全球本土客户的「数字化伙伴」。
财报和相关资料中列出了一长串国际客户名单,这本身就是腾讯云全球服务能力的证明。截至目前,腾讯云已累计服务超过 10000 家海外客户,覆盖超过 80 个国家和地区。
腾讯云帮助印尼科技巨头GoTo 集团旗下的 Gojek,仅用时 4 小时 54 分钟,就成功将涉及打车、外卖、快递等复杂业务的上千个微服务系统整体平稳切换至腾讯云。
这被认为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云迁移项目之一,不仅实现了高可用和高弹性,还帮助 Gojek 降低了运维成本、提升了响应速度。
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零售公司 CP AXTRA、阿联酋电信集团 e&UAE、跨国电信运营商 Orange Middle East & Africa、日本餐饮平台 Tabelog、亚洲第一大公关公司 Offshore 等,都选择了腾讯云的解决方案与产品。
为了支撑快速增长的全球业务,腾讯宣布将继续加大全球化发展投入。其中包括投入 1.5 亿美元在沙特阿拉伯建设首个中东数据中心,以及在日本大阪新建该国的第三个数据中心并设立新办公室。这些投资清晰地表明,腾讯致力于构建一张覆盖全球主要经济区的云服务网络。
在服务国际客户的同时,腾讯云也在持续帮助众多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进程。
2025 年 7 月,美的将其欧洲 IT 业务搬迁至腾讯云,在优化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能力,为其欧洲市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无论是智能化还是全球化,其背后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积累。二季度腾讯研发投入 202.5 亿元,同比增长 17%。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底,腾讯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累计专利申请已超过 8.8 万件,授权数量超 4.8 万件。
这些专利代表了核心技术领域的自研能力与创新价值。例如,腾讯云数据库 TDSQL 的核心技术荣获了中国专利金奖。在权威研究机构 Gartner®的报告中,腾讯云 CPaaS(通信即服务)的视频能力位列全球第一,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市场「挑战者」。
整体来看,腾讯 2025 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描绘了一幅由 AI 和全球化双引擎驱动的全新增长蓝图。
AI 不再只是成本中心,而是利润中心;全球化也不再是边缘业务,而是核心阵地。
从马化腾「为用户及企业带来更进一步的 AI 增益」的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到,腾讯正致力于将过去二十多年积累的数据、场景、技术和用户连接能力,通过 AI 这个「放大器」进行重构和增值。
一个更智能、更全球化的腾讯,正在浮现。对于市场而言,这或许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腾讯长期价值的开始。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