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AI“围剿”与“反围剿”

HelloKitty 2024-08-21 17:02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1220

本文由 硅兔赛跑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硅兔赛跑

作者:Xuushan

狼群会在必要时候进行狩猎,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划,其往往会采取尾随之势,让猎物跑起来,伺机而动,一击即中。

硅谷里的“狩猎”亦是如此。短短四天内,就有三家科技巨头不约而同对生成式 AI 创企动手。8 月 3 日,谷歌斥巨资 25 亿美元“买回”Character.AI 30 人团队。8 月 1 日,微软正式宣布 OpenAI 是其搜索业务和广告业务的竞争对手之一。7 月 31 日,Canva 则宣布将生成式 AI 创企 Leonardo.ai 收编。

1.png

图注:Leonardo.ai宣布被Canva收购 来源:Leonardo.ai官网

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们如狼群一样,跟随在 AI 创企身后,待其产品经市场验证后,迅速出击,选择收购或竞争的方式,将 AI 创企收入囊中,进一步巩固自己行业霸主地位。

面对科技巨头的围剿之势,AI 创企们则各有选择。一些 AI 创企奋力抵抗,也有不少 AI 初创公司正在排队等待收购。“放在一年前,我很难想象。”一位长线关注 AI 赛道的投资者说道。

就在一年前,AI 创企们还是硅谷里最受追捧的对象之一。最热时期,硅谷里的投资者甚至需要排着队等着约见明星 AI 创企高管。据市场分析机构 Dealroom 调查,仅 2023 年一年全球生成式 AI 创企的融资额就超过 250 亿美元,生成式 AI 成为名副其实的“吸金”赛道。

2.png

图注:全球生成式AI创企VC投资总额 来源:Dealroom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生成式 AI 行业将“一路高歌”下去时,不少生成式 AI 创企们却转身抱起了互联网大厂的大腿,寻求收购。“不仅明星 AI 创企们收到多份收购询问,互联网大厂的邮箱里也塞满了生成式 AI 创企的收购邀请。”知情人士告诉硅兔君。

硅谷里的生成式 AI 企业究竟遭遇了什么,让他们如此迫切寻求收购?互联网大厂又是如何拿下各大生成式 AI 创企?生成式 AI 的故事还能继续讲下去吗?曾经在互联网时期的巨头们,正在“AI 原生”时代发起一场针对初创企业的“合围”,我们也看到生成式 AI 企业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攻防之势正在转变。

连环计、攻心计、反客为主,

巨头围剿 AI 创企的三十六计

在这场生成式 AI“围剿”中,科技巨头们使出“三十六计”,对 AI 创企进行多方面的战略布局。

其中,最引人瞩目就是微软对 OpenAI 使出“连环计”。

3.png

微软通过投资早期的 10 亿美元巧妙地敲开 OpenAI 的大门,随后追加 20 亿美元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也让微软为 OpenAI 的独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2023 年 1 月,正当所有科技企业还在观望生成式 AI 发展时,微软再次果断出手,通过一场高达百亿美元的战略注资,将自己和当下最具潜力的 AI 创企 OpenAI 在资金、技术以及未来利润分成等方面牢牢地“绑定”在一起,也让微软成为一举成为业内最受关注的科技巨头之一,其市值也一举突破 3 万亿美元大关。

这一笔百亿美元的合作也让人津津乐道。根据《财富》杂志报道,这笔投资包含多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软有权获得 OpenAI 75% 的利润分成,直到收回其投资;第二阶段,当 OpenAI 的利润达到一定数额后,微软的利润分成将降至 49%,而其他投资者和员工将有权获得公司剩余的利润;第三阶段,当 OpenAI 的利润达到更高数额后,微软和其他投资者的股份将归还给 OpenAI 的非营利基金会。

可以看出仅明面上的利益,微软就收获不少。它不但能够通过其云服务 Azure,出售 GPT 的访问权限,而且还能通过即将推出的模型与 GPT 直接竞争。如果 OpenAI 发展顺利的话,微软不但很快能够收回自己投入百亿资金,还能够拿下 OpenAI 近一半的利润。从已有消息来看,现阶段 OpenAI 说是正在给微软“打工还债”也不为过。

相较微软,谷歌对 Character.AI 的收购策略,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心计"。

对内,谷歌通过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老东家的感情牌,成功说服自己曾经的员工——Character.AI 创始人 Noam Shazeer 和 Daniel De Freitas,让他们放弃了自己创立不久的公司,带领关键产品和技术回归谷歌的怀抱。

对外,谷歌不仅提前减少了一个实力强劲的生成式 AI 竞争对手,也打击了生成式 AI 创业团队的士气和忠诚度。值得一提的是收购的时间点——Character.AI 的收购价远比市场预估价要低。

4.png

图注:Character.AI官网

今年 3 月,微软还以 Inflection Al 最高估值 15 亿美元的两倍,30 亿美元拿下 Inflection Al,但 5 个月后,Character.AI 的收购价却只有其最高值 50 亿美元的一半,25 亿美元。生成式 AI 创企估值缩水,也隐约透露出人们对生成式 AI 技术风口的看法正在回归理性。

这类收购 CEO 的形式,也被称为“合成收购(synthetic acquisitions)。”投资机构 Benchmark 合伙人 Chetan Puttagunta 表示:“这些收购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型科技公司并购面临监管压力。”

在这类收购中,投资者们并未损失分毫。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Character.AI 的投资者获得的回报至少是其原始投资的 2.5 倍。Inflection 的 AI 投资者仍将获得其初始投资的 1.1 到 1.5 倍,部分原因是该公司可能没有花掉筹集的所有资金。并且,如果 Inflection 成功开发新的 AI 产品,其原始投资者可能会获得额外回报。

“能干的企业自己造,不能干的企业花钱买。”与前两家科技巨头相比,Canva 则更直接,仅用一招“反客为主”,将生成式 AI 创企 Leonardo.ai 整个团队直接收编入组。图形设计巨头企业 Canva 拥有来自全球 190 多个国家的 1.5 亿月活跃用户,平均每秒就有 200 个设计被创建。Leonardo.ai 的加入,无疑提升了 Canva 创新产品竞争力。

这一招,不但让 Canva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弥补自身在生成式 AI 设计领域的不足,同时借助 Leonardo.ai 的创新能力和已有的市场基础,加速自身产品的发展和迭代,让 Canva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 AI 设计工具市场中脱颖而出。

不仅如此,科技巨头也非常擅长“合纵连横”——通过一定资金注入,将生成式 AI 初创企业招纳入自己的生态下。

当下,生成式 AI 产业链主要涵盖了从上游数据中心、算力研发等基础设施,中游则主要负责 AI 模型开发以及涉及数据处理与开发工具处理,再到下游的多样化 AI 应用市场。

5.png

图注:人工智能产业图谱

无论是英伟达 +AI 大模型创企,还是微软 +AI 应用创企,通过构建生成式 AI 生态,科技巨头们都能够通过 AI 创企的能力,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英伟达擅用此招,——不但接连收购 AI 管理初创公司 Run:ai 和深度学习 AI 创企 Deci 等,而且还先后投资了 Mistral AI、Cohere、Together AI 等 14 家生成式 AI 创企。

6.png

图注:北美科技巨头布局生成式AI创企梳理(硅兔君制表)

微软则是与 Cohere、Mistral AI 等大型语言模型的公司达成协议,将它们引入 Azure 平台。Mistral AI 将自己的模型将直接在微软云中售卖,也成为继 OpenAI 之后第二家在 Azure 云平台上提供商业 AI 模型的公司。随后,Cohere 也将企业级 AI 模型 Cohere Command R、Command R+ 模型将放入 Azure AI 作为托管服务。

如此一来,微软一方面扩大自家 Azure 平台的影响,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 AI 模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微软也为自己的 Azure 云服务增加更多新客户,带动云服务业务增长。

7.png

图注:微软Azure AI平台

“对于 Character 和 Inflection 这样的创企来说……(被收购)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专注 AI 赛道的投资公司 Advaita Capital 创始人 Gayatri Sarkar 说道。“一些创企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他们被纳入更大的保护伞下,对他们来说会更好。

另一位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合伙人 Guru Chahal 则表示,他对 AI 行业经历重大整合并不感到惊讶。“并非每家公司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Chahal 表示,他们公司曾投资了 AI 模型开发商 Mistral。“我们的论点一直是前沿模型将会被寡头垄断。”

我们可以看到,这场生成式 AI 主导权争夺战中,科技巨头们颇有策略地向 AI 初创公司进行合围,在这样一套连招之后,大多数的 AI 创企几乎都已经与科技巨头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难走出独立自主的道路。

资金、人才、竞争力,生成式 AI 创企难闯三道关

科技巨头对生成式 AI 初创企业的"围剿",揭开了科技巨头们无情收割 AI 企业的序幕。

“围剿”之下,对生成式 AI 初创企业而言,还需翻越三座大山。

首先是资金大考。在 Scaling law(即随着模型、数据集大小和用于训练的计算浮点数的增加,模型的性能会提高)暴力美学之下的生成式 AI,资金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是最难的一关,每个生成式 AI 企业面临的资金考题各不相同。

像是 OpenAI 这类专注于大模型研发的明星 AI 创企,则是花得快,赚得少。因为大模型的研发往往离不开数据收集与处理、模型设计、训练、评估和优化等环节,这其中最烧钱的通常是模型训练环节。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曾提到,2020 年训练 1750 亿参数量的 GPT-3 的费用大概是 180 万美元。GPT-3 比 GPT-2 的参数量扩大了 117 倍,其训练费用也增加了 36 倍。这几年,GPT-4、GPT-4o、GPT-4o mini 高频率、快节奏的接连发布,也意味着 OpenAI 投入的研发成本正在不断攀高。

据外媒 The Infomation 相关报道,OpenAI 的运营成本预计高达 85 亿美元,其中包括了推理成本、训练成本和人工成本,而收入则大约在 38 亿美元至 45 亿美元之间,这表明公司可能面临高达 50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35 亿的收入,50 亿的净亏损、100 亿投资“欠款”,OpenAI——这家生成式 AI 赛道里最具潜力的创企,仍在背负资金大山。

如何算好经济账,是 OpenAI 们是否能够在热潮褪去之后生存下去的基础。若是初创企业在经济上难以为继,便给了互联网大厂行动的时机。在生成式 AI 赛道创业,“节流”基本无望,“开源”却往往倒在商业化道路上。

比如说,Character.AI 主打虚拟社交,尽管用户活跃度高,但面临用户不愿为产品付费,难以形成商业闭环等难题。目前订阅用户不到 10 万,占总用户量的不到千分之一。

如今,像是 Anthropic、Stability AI、Inflection AI 等这类小有名气,却又不如 OpenAI 高流量的生成式AI应用企业们无一例外,遇到了和Character.AI相似的问题。比如说,Anthropic 每年收支缺口高达 18 亿美元,Stability AI 在没有科技巨头支持下运营,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

8.png

图注:Stability AI官网

这也导致了有些 AI 创企在当下更希望能够纳入大厂,获得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

人才关,是继资金和收入之外,生成式 AI 公司面临的又一挑战。

生成式AI发展主要基于深度学习和 NLP。但其实距离谷歌 2017 年提出 Transformer 架构到如今也不过七年多,真正扎根在该领域的研发人员并不多,其中能够拿到百万年薪的人就更加少,因此每一个都是各大企业的争抢对象。

猎头公司 Rora 曾透露,OpenAI 为部分员工提供的年薪高达 865,000 美元,其中包括 665,000 美元基本工资和 200,000 美元的股票期权。更不用提,OpenAI 在从谷歌挖资深研究员时承诺员工千万年薪。

除了资金流、人才竞争,创企们还面临着更激烈的产品竞争环境。

大模型参数发布速度越来越快,同类型产品越来越多,产品价格却越来越低。据硅兔君不完全统计,仅 2024 年前 7 个月,科技大厂们就推出了 11 款 AI 模型,遍布各个方向。

谷歌先后推出 Gemini 1.5 Flash 和 Pro、开源模型 Gemma、视频生成模型 Veo、文生图模型 Imagen 5 款 AI 模型。Meta 发布了大型语言模型 Llama 3.1、视频处理模型 Segment Anything Model 2 (SAM 2)、混合模型 Meta Chameleon、AI 音乐生成模型 JASCO。微软和苹果则是分别发布了 Phi-3 系列 AI 小语言模型和 Apple Intelligence AI 大模型。

9.png

图注:Meta发布Llama 3.1

除了卷数量,大厂们还在卷价格。Google Gemini 1.5 Flash 模型提供每 1M tokens 以较低的价格 $0.13 美元(0.013/K)。AWS 提供的 Titan Text Express 和 Titan Text Lite 模型价格分别为每 8K tokens 收费 $0.20 美元(0.025/K)和每 4K tokens 收费 $0.15 美元(0.0375/K)。当行业都在比拼价格时,创企也无法置身事外。OpenAI 的 GPT-4o 模型根据其 2024 年 8 月 6 日的版本,定价为每 128K tokens 收费 $2.50 美元(约为 0.0195/K)。

此外,初创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如既往地激烈。Lightspeed 的 Chahal 说道。“我们看到融资轮次之间的间隔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创业。”

投入大、难盈利、竞争大已经成为摆在所有生成式 AI 创企面前的共性难题。已经有不少 AI 创企已经倒在这波激流前进的市场变动中。

据钛媒体报道,自 ChatGPT 发布(2022 年 11 月 30 日)到今年 7 月 29 日期间,国内新注册成立后现在却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的人工智能(AI)相关公司数量达 78612 家,接近 8 万家企业已经消失。从中国这一角中,我们也能窥出全球生成式 AI 创企艰难的生存环境。

而狼群的“围剿”,从这一刻开始。不过,这种“围剿”,对生成式 AI 行业和 AI 初创企业而言并非坏事,行业的整合和收购在商业社会中极为常见,对巨头和初创企业而言,也是各取所需的行为。

裁员、涨价、合作,

AI 创企奋力突围

生存还是死亡,在商业社会有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做选择。

裁员是诸多 AI 创企突围的第一步。AI 编程独角兽 Replit 宣布裁员 20%,共 30 人。AI 语音识别软件创企 Deepgram 同样宣布已裁员约 20%。AI 聊天机器人 Jasper 公司 CEO 也在领英上宣布,公司正在裁掉一些员工,以便集中精力调整业务方向。

另一些 AI 创企正紧紧抓住核心市场需求,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说,OpenAI 是通过 SearchGPT 对传统搜索业务造成了冲击,进入了新的商业赛道。Midjourney 则通过付费订阅模式实现年营收 1 亿美元,并且其 AI 绘图工具已经在 Discord 上积累了近 1500 万用户。Anthropic 也曾告诉一些投资者,该公司的年化营收为 1 亿美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 5 亿美元。此外有消息称,Harvey AI 的总营收入也已经超过 2500 万美元。从现有信息俩看,有些生成式 AI 创企们已经搭建了较为稳定的盈利方式,达到了维持生存的“基本线”。

像是 AI 搜索引擎公司 Perplexity 针对出版商推出了一项收入分享计划。当 Perplexity 从基于其文章的即时回复中赚钱时,出版商将获得报酬。有消息称,OpenAI 也正在暗地对接一些微软客户如一些奢饰品企业等,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客户群体。

10.png

图注:Perplexity官网

当然,更多生成式 AI 创企正在寻求与大厂之间的合作,微软、英伟达、谷歌也先后与 AI 创企达成一定合作平台,正如前文所提,微软的 Azure AI 正是其中典型代表。

正如动物世界中的竞争、合作与共赢,商业生态中的企业也在这样的状态中上演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戏码。

从微软、谷歌、Canva 三大巨头在同一时期动作来看,如今生成式 AI 赛道无疑到了洗牌之际。巨头们凭借资源和影响力,试图主导市场,而创企则以其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不断突破和挑战现状。

双方在合作与竞争中寻找平衡,共同推动着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智慧和远见的博弈。微信图片_20240802161354.png

微信图片_20240207151541.png

微信图片_20240313155219.jp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