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不是消费电子的救星

HelloKitty 2024-08-15 16:52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1155

本文由 脑极体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脑极体

作者:藏狐

时间已经证明,大模型救不了消费电子市场。

过去一年多来,大模型与终端硬件的结合,无疑是科技产业的宠儿。一方面,AI 大模型作为一种软件技术,想要进入日常生活被大众用起来,硬件是一种降低门槛的必要途径。而另一方面,2023 年,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受到消费者预算紧缩的打击,需求不振。

如此一来,AI 大模型与消费电子全领域的融合,可以说是顺理成章、你情我愿。

以大模型为核心的 AI 技术,能否引领新一轮硬件创新周期?今天看来,“未来已来,只是并不均匀”。

大模型,依然是传统大宗市场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主场,而视野放到主流品类之外,情况就十分不容乐观。

1.png

无论是扎克伯格、谷歌等产业界巨头力推的概念产品,如 Ray-Ban Metas 智能眼镜、神经腕带、搭载 Gemini 的谷歌智能眼镜、三星 Galaxy Ring,还是看起来有趣的科创新品,如 AI Pin、Rabbit R1、Limitless 吊坠(AI+ 可穿戴)等,都有着似曾相识的不靠谱气息。

今天看来,大模型并不是消费电子市场的万能钥匙。

AI 会优先借助主流硬件,挺进我们的生活,让这些一度承压的传统优势品类重新复苏。

而其他想“沾边”的 AI 硬件,绝大多数会是“蹭了个寂寞”。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寂寞指数”,来了解下哪些 AI 硬件,注定会让人失望。

寂寞指数最高级

价值难以凝结的热门新品

这一波 AI 终端创新热潮中,最声势浩大的一类,就是依据大模型能力而生的全新硬件形态,比如 AI Pin、Rabbit R1 的火爆,就是源于它们都提出了超越传统智能手机的新概念。

在 MWC 大会上,初创公司 Humane 喊出了“手机能做的,AI Pin 都能做”的口号,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对话和激光显示进行交互。此前,《时代》杂志曾将其评为 2023 年最佳发明之一。

紧随其后的 Rabbit R1,则宣称搭载了先进的 AI 大模型 LAM,能够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学习任务,拥有一块显示屏幕,可以提供比传统智能手机更加直观的交互体验。

对智能手机审美疲劳的消费者,自然很容易对这种新型硬件充满期待。

2.png

但随着产品走入现实后,大量用户的深入体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承诺打折。AI Pin 和 Rabbit R1 在宣传中承诺的 AI 功能并未完全实现,许多功能更像是空中楼阁,并没有其宣传得那么具有革命性。

体验翻车。这两款 AI 硬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算力不足出现延迟、系统不稳定、缺少很多高频功能等,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市场骤冷。随着退货量的增加和差评的涌现,市场对这两款硬件的热情也迅速降温,泡沫快速出清。科技网站 The Verge 披露的销售数据显示,从今年 5 月到 8 月,AI Pin 的退货量比购买量还多。

3.png

归根结底,这类新兴硬件抓住了一些模糊需求(传统智能手机的交互痛点),但给出的产品方案并不成熟,以至于消费者无法产生深度体验和产品依赖,难以凝结为真实的产品价值和长期的商业成功。

面对大众、媒体和投资者的多重失望,原有的热度也会变成价值加速“蒸发”的催化剂。

寂寞指数中等

摘月亮的可穿戴设备

学术界有句话,“猴子搭梯子的科研思路看上去每次都有提升,可是他们永远都无法真正摘下月亮”,用来形容 AI 可穿戴设备,倒非常贴切。

大模型为终端设备带来了新的生机,一批可穿戴设备也试图从上一轮的废墟中复苏,包括:

智能眼镜。Meta 正和雷朋合作打造全新的智能眼镜,使用多模态 AI 的雷朋 Meta 智能眼镜,你只需要说,“嘿,Meta,看看告诉我这是什么”。它能让你清楚你正在看的是什么,并能回答相关问题。扎克伯格还提到,最高端的智能眼镜,可以全视野显示,未来对方会以全息图像的形式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们可以一起互动,共同做很多事情,Meta 已经在准备向大众展示全息眼镜的原型版本,但并不打算大规模销售。

智能腕带。类似手环,可以感知皮下神经信号,通过微妙的手部动作,甚至只是在脑海里想着如何移动你的手,就能进行打字输入、控制家里的所有东西、发送消息、操作电脑等,但需要第二代或第三代产品才能真正成熟。

4.png

智能戒指。三星的 Galaxy Ring,通过 AI 功能增强了与用户的交互能力,曾被媒体誉为是“下一代 AI 硬件”。

智能首饰。LimitlessAl 推出了可穿戴吊坠 Limitlesspendant,号称是世界上最小的 AI 可穿戴设备,具备全天候记录和对话记忆总结功能,让人通过对话更加简单地使用 APP,发布不到五天销量就突破 2 万台。

不难发现,类似产品都曾在 2014  到 2015 年间的智能消费电子高峰期出现过,并产生了很多标杆性产品。比如谷歌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Vuzix 公司推出的面向企业和开发者的智能眼镜 Vuzix M100、Nest 公司推出可以追踪健康和活动数据的智能吊坠 Nest Weave,以及大量品牌的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其中很多产品已经停产,或被后续版本取代。

5.png

在大模型时代,可穿戴设备的某些天然缺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比如大模型提供了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个性化交互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体验。目前先进芯片的计算能力提升,一些原本只能在云端处理的计算任务也可以本地完成。

那么,它们可以成为 AI 硬件的最佳形态吗?显然,根本性的问题仍在。

导致可穿戴设备大规模接入用户的主要限制,并非技术算法,而是功能(是否解决了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和生态(是否具备丰富的服务选项和商业壁垒)。

目前来看,许多 AI 设备仍然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比如没有扬声器、屏幕的 AI 吊坠,就实用性存疑;供应链尚未成熟,产品缺乏生产、应用、第三方开发者生态等多方面的支持,影响了设备的质价比和功能扩展。

所以,大模型之于可穿戴设备,就像是猴子拿到了一把新的梯子,看上去能力有所提升,但无法真正打动用户,自然也无法摘到商业化的月亮。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也不算“买了个寂寞”。毕竟这些与大模型结合的硬件,原有形态也具备一定的功能性,至少戴上别人一眼就能认出你是个“科技爱好者”,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

寂寞指数轻微

垂直细分的成熟品类

是不是就没有相对靠谱的 AI 硬件呢?也是有的。这类产品有几个特点:

1.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软件方面,可以使用头部领先的基础通用大模型,满足商业化基本需求;硬件方面,形态成熟、供应链研发高效。比如 Plaud Note 录音机、AI 鼠标录音笔、Curio 的 AI 玩具、TWS AI 耳机,在原有的产品功能上“+AI”的模式,研发效率和产品质量往往能得到保障。

6.png

2.清晰的商业模式。这类成熟产品形态,也容易被快速模仿和复制,比如 TWS 耳机此前很快变得泛滥,要避免陷入激烈的红海竞争,必须构建高壁垒的商业模式。以 AI 毛绒玩具为例,儿童对大模型幻觉等技术要求并不高,但家长作为消费决策者,会对安全性(材料、耐用、互动内容)、IP(知名 IP、外观设计)等非常关注,初创公司更容易在互动内容的算法精调和安全可控、教育知识与功能等方面,建立竞争壁垒。

7.png

3.避开大厂的射程。大型科技公司拥有更强大的研发和市场资源,初创公司很难与之竞争,在大厂之外进行创新,比如多模态大模型 +OTC 助听器,这一细分品类的增长率超过了通用蓝牙耳机,而面向中年群体轻微听力损失的助听器,又是大厂很少能做、不愿意做的细分小众赛道。

目前来看,硬件形态基本成熟的垂直细分领域,更容易因大模型的融合而获益,是最有希望实现商业成功的 AI 硬件。遗憾在于,这类“小而美”产品,市场规模往往不大,难以与智能手机、智能电脑等主流品类并驾齐驱,对消费电子市场的整体复苏,带动作用有限。

不在寂寞中爆发

就在寂寞中灭亡

消费电子硬件有一个“十二年定律”,一般来说,由于通信网络技术和计算能力的进步,5~10 年会在技术驱动下出现更新换代的大周期。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智能手机,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看,AI 硬件的爆火,正是技术驱动+用户期待+行业周期的叠加效应。

消费电子产品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为了“交互”——人与机器的亲密对话,机器与机器的无声协作。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交互,也让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再次焕发青春。

过去的一年多,我们目睹了 AI 硬件的百花齐放,也经历了市场的群魔乱舞。

大模型主导的 AI 硬件,正处在一个创意蓬勃、激烈变革的产业初期,还会经历一个从野蛮生长到稳定统一的过程。但至少,消费电子市场终于不再是一片喑哑。

微信图片_20240802161354.png

微信图片_20240207151541.png

微信图片_20240313155219.jp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