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10-31 11:26
468
本文由 乌鸦智能说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乌鸦智能说
作者:朗朗
纵观商业史,恐怕没有哪家万亿美元公司能像英伟达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市值跃迁。
它的崛起令人惊叹,但在这惊人的增长背后,英伟达高层始终笼罩着一种紧张感:
如果有一天,AI 不再依赖英伟达的 GPU,该怎么办?
为了对冲这种潜在的不确定性,英伟达选择了一个最直接也最彻底的方式:把整个 AI 生态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而它的抓手,就是投资。
过去两年,英伟达出手 83 次,超越同期 Alphabet 的 73 笔和微软的 40 笔。到了今年,节奏更是加快。仅 9 月中旬的一周内,英伟达就官宣了五笔重大投资,金额合计超过 92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科技预算。
从大模型到云计算,从 AI 应用到具身智能,几乎所有 AI 热门赛道的关键节点上,都能看到英伟达的身影。
但这还不是全部。真正让英伟达与其他科技巨头不同的,是它正试图建立一种由自己主导的 AI 秩序。
它像央行一样掌握着“算力货币”的发行权,一边释放 GPU 的“流动性”,扶持 CoreWeave、Lambda、Together AI 等新玩家崛起;一边又作为“最后贷款人”,在 OpenAI 等关键公司融资受阻时出手托底,稳住整个生态。
在 AI 这个刚刚起势的新世界里,英伟达不再只是一家卖芯片的公司,它更像是一台宏观调控机器,一种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超级角色。
在今天这个时点,我们或许应该重新认识下英伟达了。
ALL in 大模型,
看好 4 个 AI 应用方向
从数据上看,英伟达出手不但多,出手还很重。
2023 年以来,英伟达参与的融资中单笔融资过亿美元的企业共 31 家。2025 年投资的企业中,单笔融资超过 1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71 亿元)的企业共 7 家、获得数亿美元的共 8 家、融资刚超过 1 亿美元的有 5 家。
从行业分布看,这些大额融资里,大模型相关最多共 14 家,其次为 AI 基础设施相关共 7 家,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相关分别为 3 家和 2 家,其余量子计算、核聚变等相关企业共 5 家。
模型公司是英伟达押得最狠的一类,没有之一。
一方面,英伟达几乎投资了所有头部模型,既有 OpenAI、Anthropic、xAI 等顶级模型公司,还包括了差异化的模型厂商,比如专注企业级模型的 Cohere 和开源模型厂商 Together AI。
另一方面,出于“主权 AI”的考虑,英伟达还尤为注重低于区域模型的押注。比如,英伟达先后投资欧洲的 Mistral、亚洲的 Sakana AI 以及以色列模型公司 AI21 Labs。
英伟达拼命投模型的逻辑很简单,模型厂商是英伟达最直接的客户,通过投资模型公司,英伟达能更直接地锁定未来硬件订单以及系统部署。
这就好比你开面粉厂,不是只卖给面包店,而是干脆去投一些有潜力的面包店,这样他们未来每次做面包就得用你的面粉。
除了模型层,基础设施是英伟达投得最多的另一个方向。
2025 年过去的三个季度里,英伟达投资的 AI 基础设施公司几乎和模型厂商平分秋色,各占了 31%。除了“亲儿子”CoreWeave 外,英伟达还投了 Lambda Labs、Crusoe 和 Nscale。
这些公司都有着同一个特点,都不是从云计算起家的。
比如,CoreWeave 是矿工出身,Lambda Labs 卖深度学习工作站,Crusoe 在油气田搞电力回收。如今都转型做 AI 云服务商,背后都离不开英伟达的推动。
为什么英伟达要这么干?说白了,这是在“买客户增长”。通过投资,让这些云服务公司跑得更快,芯片的销量、租赁、部署、软件使用全都跟着涨。
更关键的是,这些平台不是自己做的,灵活性更高,既能掌控生态,又不至于和 AWS、Azure这些大客户正面冲突,既赚钱,也避嫌。
看应用层,英伟达更像是在下注未来。它在软件层看好两个方向:垂直 AI 和多模态。Harvey、Hippocratic AI 是前者的代表,Runway、Luma、SoundHound 属于后者。
这些选择背后,是黄仁勋的判断。他认为,模型必须同时“能看、能听、能推理”,从文字、图片到视频、音频,多模态融合是理解世界的关键。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则是英伟达押注的硬件方向。2019 年,它投了 Wayve,2024 年又追加了超 10 亿美元;Figure AI 是机器人里押得最重的一家,B 轮投了 6.75 亿美元,还签了 5 年 GPU 租约。
黄仁勋从不掩饰他对机器人的热情。在股东大会上,他明确表示:机器人将是英伟达继 AI 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而自动驾驶会率先落地、打头阵。
英伟达的本质,
一个发放流动性和兜底的 AI 央行
虽然英伟达投资的很多,但仍然有两个反直觉的现象:
第一,投资集中在中后期轮次,往往都在B轮之后。
第二,尽管出手频繁,它却很少担任领投方。
这种“不做主角”的姿态在 Reflection 这轮融资中表现得格外明显。
在本月 Reflection 的 20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中,英伟达的资金池占高达 40%。然而,当外界将其称为Reflection的“领投方”时,英伟达却急忙发表声明,强调自己只是“几位投资者之一”。
知情人士透露,英伟达有意回避“谈判主导”的角色,哪怕钱投得最多,也不愿意进董事会、设条款、主导公司发展。
因为对它来说,回报不是重点,生态才是。
比起赚更多钱,英伟达更在意的是通过投资,参与塑造未来的 AI 市场格局。它要的不只是财务回报,而是情报、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前锁定新兴趋势,影响技术方向,绑定未来可能爆发的公司,把最有潜力的客户圈进自己的 GPU 体系里。投资,是它构建生态、延伸控制力的一种方式。
这种策略,让英伟达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科技公司的角色边界,越来越像一个宏观调控者。
甚至某种程度上说,英伟达正在扮演类似于 AI 的政府,甚至是央行的角色。
一方面,当 GPU 已经成为 AI 时代的硬通货,英伟达就是拥有发行权的掌握者。
它像一位掌控货币的央行那样,一边以发行货币这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推动 AI 生态的发展,又同时操作放水和限流。
比如 CoreWeave、Lambda 这些新兴 AI 云公司,就在英伟达投资和支持下快速起飞。前者自 3 月上市股价已经上涨了约 2-3 倍(公司客户已经从英伟达、微软扩张到 OpenAI、Meta等),而 Lambda 也即将上市。
它们往往比传统大厂更早拿到最新的 H100 芯片,甚至流传出“先给卡,用完再分钱”的合作形式。
与此同时,英伟达也开始具备了类似政府调控经济的特征,在某些关键时刻扮演AI产业的“最后贷款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 OpenAI。OpenAI 自己说,要到 2029 年才能现金流转正,也就是还要再烧 5 年,总共 1150 亿美元。但估值已经飙到 5000 亿美元,传统投资人越来越犹豫。
而就在这关键时候,英伟达出手了,投了 100 亿美元。因为英伟达很清楚,在这个时间点,没有什么比 OpenAI 更能决定未来 GPU 需求走势了。
OpenAI 的故事并不是个例。根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说法:
最近,一些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者在项目融资上遇到了困难,传统的金融机构开始变得谨慎。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英伟达站了出来。
有报道称,英伟达向 OpenAI 等 AI 公司注入的资金量已经接近政府刺激计划的水平。
而英伟达之所以愿意介入并为数据中心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是因为这有助于吸引其他项目资助者加入。”
换句话说,英伟达正在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兜住整个 AI 世界的流动性。而这正是传统央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这种玩法也引发了警惕。哈佛商学院教授 David Yoffie 就指出,英伟达正在人为制造需求。下游公司还没等终端客户下单,就先拿到英伟达的钱来下单购卡,提前把需求“做”了出来。
不过,从英伟达的视角来看,这仍然是一笔再清楚不过的帐了。
手握充裕现金,又受限于监管,无法大规模并购;眼前是刚刚起势的新市场,背后却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在这样的局面下,把钱投进生态,不只是提前锁定需求,更是在用资本筑一条护城河。等周期真的来了,英伟达能稳出货、稳客户、稳节奏。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风格再典型不过,偏执而务实,极具黄仁勋的个人气质。
当初,几乎没人相信 GPU 会成为主流算力,只有黄仁勋死死抱紧不放。面对“AI 是否会灭绝人类”这类宏大命题,他从不参与辩论,只埋头把眼前的事做对、做成。
在黄仁勋看来,与其被周期左右,面临被颠覆的风险,倒不如将整个生态的关键参与者都深度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
他始终坚信一条原则: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