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卡片与麦克风:AI硬件掀起了会议室“风暴”

HelloKitty 2025-10-28 14:35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457

本文由 亿邦动力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亿邦动力

作者:胡镤心

编辑:张睿

当代邪修是怎么开会的?

眼睛看着智能屏、耳朵里塞着 AI 耳机、鼻梁上挂着 AI 眼镜、手边放着 AI 录音卡片、桌子中间摆着全向麦克风,以及内置于这些设备的 Gemini、GPT、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大模型支持的 ARS、TTS、总结、摘要、归纳、代办、提问、实时搜索等功能。

因为 AI 硬件给办公室装上“数字耳朵”和“AI 大脑”,曾经“一次性消耗品”的会议,变成了知识沉淀和积累的生产场。

在很短的时间内,市面上 AI 办公硬件种类形态推陈出新:从能无缝翻译十几国语言的 AI 耳机,到薄如银行卡、却能洞察权力关系的录音卡片,再到如艺术装置般优雅的悬浮麦克风——这些全新的 AI 硬件,正以“饱和投入”的姿态,试图将打工人从繁琐的信息处理中解放。

其中,AI 录音卡片销售量已经超百万台,这似乎说明,以效率提高以及工作模式革新为目的产品,在整个创新硬件的赛道,是一个更具确定性的“刚需”市场,其中的领先者也更容易获得可观的收入和利润。

但当下显然还未到终局,就像所有热门的产品方向一样,新的竞争者会出现,价格会不断下探,而用户会越来越挑剔。更关键的是,办公硬件究竟应该卖给个人还是企业,员工与公司谁是数据所有者,不同的选择将走向不同的商业路径。

AI 硬件攻占会议室

AI 办公硬件的出现源于复杂工作场景下信息处理的需求——有的跨境老板要和五位国外客户开跨国会议,中、英、日、韩、法、西班牙语,如何进行无缝交流?销售负责人如何掌握每个一线业务员的拜访情况,对所有客户需求烂熟于心?异地办公的团队如何完整保存协同信息?产品负责人如何则在庞杂的研发、生产进程中随时调整进度?

在这场对“一线信息”的追寻中,各类 B 端 AI 工具应运而生,为商业活动装上了“数字耳朵”和“大脑”:AI 耳机、AI 录音笔、AI眼镜、AI 麦克风、AI 佩戴工具如春笋般涌现涌入会议室、工厂、大会等各个工作场景,默默完成海量原始信息的收集与沉淀,并凭借强大的AI能力,从数万乃至数十万字的原始录音与文稿中,捕捉关键议题、识别行动项、归纳分歧共识,将杂乱的信息堆叠,提炼为清晰的参考指南。

最先火起来的是来自深圳硬件创业公司的 Plaud Note。这款产品薄如银行卡,可以吸在手机背面,无痕融入沟通场景——不管你在打电话、开线上会议还是线下沟通,只要轻按键,立刻开启录音。与普通录音笔不同的是,Plaud AI 支持多语言高精度转写(支持 112 种语言),大模型自动生成会议摘要、思维导图和待办事项。

Plaud Note 于 2023 年 6 月面向海外市场推出,截止 2025 年 6 月,全球销量破 100 万台。

Plaud 三款产品,图片来源:品牌

2025 年,AI 录音卡片的火从国外烧到国内。3 月,出门问问推出 AI 录音卡片 TicNote,内置自研 AI 智能体,已成为出门问问旗下最畅销硬件之一。8 月,钉钉推出的 DingTalk A1,深度融入钉钉办公生态,不仅能生成逐字稿、总结、纪要等多种文字稿,还能根据钉钉内置职业模板一键生成汇报文档。

除了录音卡片,AI 耳机也是开会中的常客,功能也从早期的录音、降噪、转写等功能,进化到实时翻译、会议纪要、健康监测,甚至向具有人格特质的“数字伙伴”角色演进。

未来智能AI耳机,图片来源:品牌

AI 会议耳机公司未来智能成立于 2021 年底,此前为科大讯飞耳机业务部,2022 年推出讯飞AI会议耳机系列,开创细分类目。截止今年5月,讯飞 AI 会议耳机系列累计出货超 80 万台,营收连续三年翻倍增长。10 月 13 日,未来智能完成今年内的第三轮融资。

2025 年 1 月,未来智能在 CES 上推出海外品牌 viaim,开拓北美与亚太市场,7 月进入中东,9 月借 IFA 展会宣布进军欧洲。今年 1-7 月,viaim 在北美销量增长 7.2 倍,亚太区销量较去年下半年增长 1.28 倍。

以运动户外为主要场景的影石 Insta 360 也入局会议场景,9 月推出 AI 全向麦克风,独创悬浮式设计,还能和视频会议摄像头(Link 系列)联动,自动定位声源位置,自动追踪发言人。

影石Insta 360全向录音笔,图片来源:品牌

10 月,Plaud 推出 AI 可穿戴录音设备 Plaud NotePin S,外形像一个光滑的“小药丸”或“口红管”,通过标配的挂绳、手环、背夹等配件,变为项链、手环、胸针或者夹在衣领上的记录仪,不引人注目,让用户在行走、参观、工作时无感记录。

Plaud NotePin S,图片来源:品牌

除了录音卡片 DingTalk A1,钉钉还推出了 AI 工牌,外观像一张稍厚的工牌,内置麦克风、电池和通信模块。销售人员或服务人员佩戴它,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无痕地记录与客户的整个对话过,自动生成一份客户报告,包含客户画像、核心关注点和跟进建议。

AI 眼镜也是开会中的有用工具。当你要进行重要演讲、公开发言、企业路演,带上一副 AI 眼镜,演讲提词近在眼前。AI 眼镜还支持多语言的实时互译,是国际展会、跨国会议和谈判的“神器”。

Counterpoint 的《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追踪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110%,Mate Ray-Ban 占据 70% 以上销量,其余由小米、雷鸟科技等新进入者收割——雷鸟科技推出 RayNeo V3 系列、小米推出首款小米 AI 眼镜、雷神推出 AURA 智能眼镜,夸克的 AI 眼镜也在赶来的路上。

艾瑞咨询《2024 中国智能会议工具市场研究报告》数据,2024 年中国智能会议工具市场规模已达 123.6 亿元,同比增长 35.7%。预计到 2025 年,AI 在企业会议与协作工具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 60%。83.2% 的企业认为自动会议纪要等 AI 工具可降低 30% 以上的人力成本,实时语音转写、智能降噪、多场景适配等技术已成为开会的核心诉求。

AI 硬件赚麻了

AI 给硬件带来的,不是增加一个“智能”功能那么简单,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硬件产品的价值逻辑、盈利模式和生态定位。

过去,硬件本身是价值终点,厂商售卖的是物理功能,比如耳机的降噪功能,录音笔的录音清晰度。科大讯飞录音笔推出终身免费转写服务,通过免费的软件服务增加硬件销量。

现在叠加了 AI 功能的新硬件不仅有更高的定价,且 AI 硬件演变为服务的载体和入口,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个设备,更是接入一个由大模型和 Agent 驱动的、持续进化的能力集合。硬件公司将 AI 设计为订阅增值服务,通过收取月费或年费,获得持续性的、高利润率的经常性收入(ARR),从“卖硬件”转向“硬件+订阅服务”。

AI 录音卡片的定义者 Plaud,海外硬件售价 159 美元,AI 服务不低于 240 美元/元,Plaud 创始人许高透露,Plaud 年化收入逼近 2.5 亿美元,其中约半数的收入来自年度 AI 订阅服务。

Plaud 9 月进入国内市场后,也延续订阅服务,免费会员服务(每月 300 分钟免费转写和有限总结模板),299 元/年的专业会员服务(1200 分钟/月转写时长+全球 3000 多种总结模板)和 899 元/年的卓越会员服务(无限时长+全球 3000 多种总结模板)。

影石 Insta360 Wave 售价 2198 元,随硬件附赠 300 分钟录音转文字服务,还推出进阶版 AI 服务 58.17 元/月,可获得 900 分钟转写,AI 总结,发言人推理,行业词库,AI 问答。超出转写时长,可以通过递增费用购买转写服务。

未来智能的讯飞 AI 会议耳机 Pro 3 官方售价 1499 元,面向办公商务场景主打 AI 驱动和大师调音,在国内还未推出 AI 订阅服务,但在海外已经推出相应 AI 订阅,以不同的录音转写时长为标准,对应三种阶梯式的订阅方案供消费者选择。CPO 柳达看来,国内的付费习惯还在培育中,“我们的 80 后、90 后在免费服务中长大,他们为服务付费的意识正在加强,00 后可能会更愿意为服务付费。”

这个过程中,选择 B 端客户还是 C 端客户,成为商业模式的分水岭。我们注意到,未来智能目前专注于 to C;Plaud 以 C 端为主,但开始接触B端;影石 Insta360 Wave一款产品两者兼顾;钉钉则同时推出面向不同客户的不同产品。

柳达提到,曾有大型汽车 4S 店提出定制需求,希望通过 AI 耳机记录销售和客户的沟通情况,同时将数据和内部 OA 及数据库打通。柳达认为,To B 的生意需要给企业做定制,技术上可以实现,也可以形成较好收入,却会使企业发展失焦,失去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差异性。

Plaud 在海外主要服务于 C 端用户,主要瞄定律师、金融、医疗、教育等需要大量对话去完成工作的岗位,在国内,服务 C 端之余,也在接洽B端用户,如医疗类客户,可以做一些低端的定制,但 To C 依旧是主力人群。

影石 Insta360 Wave 9 月底上市,选择 B 端 C 端兼顾,既面向企业级用户,也面向个人用户。影石内部人员表示,目前专门为企业设计的版本还在规划和开发中。当前已发布的版本企业采购后,如果企业将设备都绑定企业自己管理的帐号,音频和文档会存在企业管理的帐号下。后续针对企业版本有计划针对员工使用场景去进行设计,让员工自行管控、删除自己生成的录音和 AI 总结文件。

钉钉同时发布了面向 C 端的 AI 录音卡片 DingTalk A1 和面向 B 端的 AI 工牌。前者的录音及转写内容同步在钉钉 APP 内,后者背后有预设工作流,除了提供给用户个人的总结摘要,还会定期把团队所有录音数据进行汇总,将总结自动推送相应领导。企业客户也可自行设置工作流中的推送时间、管理权限等。

我们注意到,To C 营收靠产品溢价和订阅服务,To B 营收靠解决方案和规模采购。

To C 模式的核心是产品驱动,要求厂商坚守用户体验和数据隐私,同时深耕垂直场景,做深做透。所以未来智能为律师细分领域定制 Agent,Plaud 研发“不打断对话”的智能标记功能;To B 则要解决企业痛点,融入企业工作流,并进行相应定制化。一旦嵌入,容易形成粘性,替换成本高。

To B 与 To C 的选择,本质上是回答“谁是你的买单者,以及你最终想成为谁”。两者各有利弊,也都能诞生大公司,各个企业均基于自身基因、市场时机与长期愿景做出相应探索。

此外,可观的利润空间,也吸引各路玩家蜂拥而至,一时间价格战与生态战并举,赛场迅速升温。

Plaud 凭借先发优势和产品创新定义了品类,钉钉则以几乎腰斩的价格(499 元)强势入场,将硬件与办公生态深度绑定,实现会议纪要一键转存为待办事项的闭环体验。华强北白牌厂商凭借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将价格下探至 120-150 元,迅速收割对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这使得 AI 录音卡片在短短时间内,从“千元级”的新奇玩意,变成了“百元级”的普及型产品。

AI 耳机的竞争更残酷。大众市场,500 元以下的 AI 耳机销量占比高达 60.1%,品牌塞那(SANAG)凭借 359 元的亲民均价,在 2025 年上半年占据了线上销量榜首。在高端市场(1500 元以上),科大讯飞和未来智能表现突出,专注于办公会议等垂直场景,通过高精度转写、多语种翻译、会议助理等深度功能建立壁垒。

随着 AI 能力的趋同(都主打“录音+转写+总结摘要+生成待办”),为了跳出同质化内卷,Plaud、未来智能等厂商都在往更精准、更专业的 AI 服务上卷——不再是“我的转写准确率比你高 1%”,而是“我能否在医生问诊/律师取证/产品经理复盘时,提供分行业、分角色的专属工作流”。

Plaud 和未来智能都在规划多元硬件产品,不是为了卖更多设备,而是为了在用户工作的全场景中布下“感官”,收集更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让 AI 服务能主动预判、精准介入,最终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AI 工具的两副面孔

AI 会议工具的普及,如同一枚楔子,正深深地嵌入组织肌理,撬动着工作模式与管理逻辑的重构。

其中,数据所有权成为 AI 应用的关键点,To C 模式下用户掌控数据,To B 模式下企业需要管控数据。

对于门店员工、4S 店导购等高流动性岗位,部分企业为了规范业务流程,优化管理方式,通过 AI 工牌、AI 耳机、AI 录音卡片等工具,规范员工行为,也为员工提供了一种“跳过漫长职业培训阶段,直接嵌入现代化流程”的捷径。

比如,AI 工牌会自动监督工作人员是否使用了“您好”、“请坐”等礼貌用语,并识别“办不了”、“自己看”等生冷硬用语。也可以自动检查员工的话术是否符合标准流程,有无违规承诺或遗漏关键信息,并对服务态度进行评价。

但导致数据收集的边界模糊,可能过度收集与工作无关的敏感信息,让 AI 工具从“效率工具”滑向“监控工具”。在管理中,对于手段的伦理辩论,有时会让位于对结果的有效性追求。只要最终效果是“提升效率”、“规范流程”,手段的强制性色彩在一定阶段内可以被容忍甚至鼓励。虽然这种赋能是狭窄的、工具性的(只会按 AI 要求做)。

这也揭示了 AI 加持下微妙的职场生态,尽管共同分享“AI 赋能”这一概念,但一个是服务于个体的“赋能型智能”(Assistant AI),一个是服务于组织的“管控型智能”(Supervisor AI),前者由员工自愿购买和使用,主要提升个人生产力;后者由企业统一配发和管理,旨在将一线员工(如销售、客服)与客户的互动过程这个“黑盒子”透明化、数据化,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效率与监管,是 AI 工具的一体两面。它在为工作流程提速的同时,也悄然构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监管体系,在数据安全与员工隐私方面引发顾虑和挑战。

这就是 AGI 降临前夜的职场,混合了深切的焦虑、积极的转型尝试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审视:我们一手创造了渴望摆脱机械劳动的人,另一手却正在建造前所未有的、将人及其思维数据化的精密机器。

组织追求的可控性与个体渴望的自主性,在 AI 的框架下被同时放大到了极致。

每一家企业会选择怎样的 AI 工具,本身就是在为自己所信奉的“未来工作模式”投票,也在参与定义着那个即将到来的、人机协同新时代的规则与边界。

微信图片_2025-06-24_142932_32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精选活动 更多 >

{{ val.activity_name }}

{{ val.province ? (val.province + ' ' + val.city) : val.location }}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