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AI的小度,等不起李莹的"慢动作"

HelloKitty 2025-04-09 15:03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1257

本文由 新立场Pro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立场Pro

作者:许瀚巍

编辑:王威

季节交替的纳贤路,是上海最难走的地方。

景鲲时常把“小度不是一家硬件公司”放在嘴边,但必须承认,景鲲时代的小度主要完成的,是“以硬件为载体”这一企业定调,“智能”这个关键前缀还在施工之中。

而在李莹轮岗前,她作为百度集团首席信息官(CIO)统筹企业智能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建。翻看她在百度的职业轨迹不难发现,“融合”、“升级”等字眼频频出现。

去年 11 月 12 日,在百度世界大会 2024 主论坛上,小度科技(以下简称“小度”)CEO 李莹震撼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镜。作为小度换帅一年多以来的首个原创性突破,向业界展示了中文大模型在硬件领域的初步落地。

16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配备自研的 AI 防抖算法,56 小时待机,30 分钟可充满电。宣传上卖点满满。彼时李莹曾透露产品计划于 2025 年上半年上市,但随后关于上市的具体时间消息陷入沉寂。2025 年第一季度已过,官方上半年面世的承诺,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近两年来,AI 手机、AI PC、AI 耳机等“AI 硬件”概念层出不穷,但 AI 眼镜这一分支直至 Meta 与 Ray-Ban 联手推出的产品,在短短半年内销量突破 100 万台,才令业界目光为之一转。令人唏嘘的是,这款小度 AI 眼镜的对标产品发布于 2023 年 9 月,距离百度智能硬件“铺路人”——小度前 CEO 景鲲离职,仅相隔短短一个月。

面对"何以立足"的追问,李莹与小度始终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天平上摇摆。技术第一性的执着让团队深耕AI语音交互多年,但智能音箱等产品始终困于低频工具属性,无法解决场景渗透的短板。

而今 Agent 技术浪潮下,AI 眼镜被视为首个实体化智能体入口,据 IDC 预计,2025 年全球 Al 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 1280 万副,同比增长 26%,中国 AI 眼镜市场出货量为 280 万副,同比增长 107%。但当前智能家居战场已演变为跨场景协同能力的较量,小度若延续硬件单品思维,或难突破生态桎梏。

当国内厂商纷纷以千元级产品卡位,李莹团队能否将技术短板转化为高频刚需,或将决定小度在 AI 硬件爆发前夜的位置。

生态or技术?小度路线之争

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资深技术专家,李莹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 AI 领域深耕多年,并先后负责过百度搜索各技术线及智能工作平台的建设。然而,硬件与软件即便底层理论关联再多,也是"隔行如隔山"。

从硬件开发、软硬结合,到供应链、渠道、市场和运营,每一环节都蕴含着大量“从零开始”的复杂考验,行业的整体复杂度也不可同日而语。

同为穿戴设备负责人,OPPO 健康实验室的曾子敬曾参与 Apple Watch 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发,加盟 OPPO 后推动其智能手表、手环等健康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创新。相较来说,李莹在小度硬件领域尚未打造出完全体现其个人风格的载体。

相较而言,小度前 CEO 景鲲在硬件领域同样颇有建树,他与朱凯华联合创立的 AI 创新产品公司 Mainfunc 无疑是对其硬件创新能力的强有力背书。近日,他们又完成 1 亿美元 A 轮融资,企业估值由此前的 2.6 亿美元迅速跃升至现今的 5.3 亿美元。

景鲲时代,小度的商业化成果是被市场所承认的。业内经常评价:景鲲之于小度,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李彦宏之于百度。

2018 年,景鲲被任命为百度智能生活事业群组总经理时,正值智能音箱“百箱大战”全面爆发,小度凭借首款产品迅速抢占市场。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19 年小度智能音箱出货量达 1730 万台,同比增长 384%。

2020 年 9 月,小度正式成立,估值约 200 亿元,景鲲担任 CEO。从当时的战略布局来看,小度极有可能复制爱奇艺那样在百度体系内独立发展的模式,并最终实现独立上市。

2023 年上半年,小度 B+ 轮融资后的估值达到 355 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中国市值最高的通用 AI 创业公司之一。可以说,景鲲的硬件战略“以量换生态”,虽未突破天花板,但确保了小度的商业化基础。

同年换帅后,小度未再披露新一轮融资进展,独立上市计划亦无明确时间表。此前业内分析师曾给出结论,大模型投入导致成本增加,可能拖累盈利节奏,而 AI 眼镜等新品类“需长期培育市场”,短期内难以支撑小度估值进一步提升。

但对百度和李彦宏而言,All in AI 是百度现阶段的唯一选择和突破口,战略重心不容再有半点动摇。

李莹在技术应用上的思考更加契合百度高层急于为 AI 寻找更多实际落地场景的迫切心情。从过往发言与采访也可以看出,比起相对温和的“改良”,李莹对技术应用的认知倾向于更彻底的“革新”。她曾说,生成式 AI 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嵌入到产品里的技术元素,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但这种“用 AI 框架替代传统软件思维”,也让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存在脱节。李莹主导 DuerOS X被宣传为“AI 原生操作系统”,但其功能仍集中在基础应用(如语音交互优化),与竞品的差异化有限。普通用户难以理解“模型路由架构”或“多模态感知”等技术术语,反而可能因操作逻辑变化(如从传统界面切换至自然语言交互)产生学习成本。

如今,在大模型浪潮正盛、业务逐步定型、产品线不断扩展的背景下,AI 智能化叙事正成为李莹与小度不可错失的战略机遇。考虑到小度闺蜜机时期百度大模型技术红利与硬件载体的结合尚处探索期,2025 年,李莹或许有机会向百度证明"技术革新能否撬动增量市场"这个关键命题,而 AI 眼镜则需要回答景鲲没被追问过的问题。

要学会服务大众

互联网厂商、AI 技术厂商、硬件厂商均在 AI 硬件牌桌上扮演重要角色。它们自身的差异属性也造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形态。2024 年 5 月,Meta 与 Ray-Ban 合作推出的 AI 眼镜“Ray-Ban Meta”全球出货量突破 100 万台,让厂商们第一次看到了 AI 大模型在硬件终端的雏形。

但现实是,包括 Meta 在内,AI 眼镜市场上尚未涌现出能引领潮流的“爆款”或者“杀手级应用”。

“无脑使用”是“爆款”产品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目前的 AI 眼镜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才能实现语音交互、图像识别等功能。这与智能技术应降低使用门槛的初衷背道而驰。

正如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所说,“未来 AI 眼镜应像普通眼镜那样简单易用,只有在自然直观的交互体验下,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此外,学术界在探索人机交互的基础理论时,也提出“自然交互模型”理论,认为语音、眼动与手势协同能够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打造 AI 硬件"杀手级应用"的关键也在于如何理解:将 AI 技术的理念融入硬件设计之中。Meta CEO 扎克伯格曾在讲话中谈到对 AI 眼镜的期望场景,“一款既时尚又实用的眼镜,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融入日常生活” 。

但打造爆品向来不是李莹时代小度的"舒适区",小度的产品似乎总在为小众群体服务。

用户最迫切的需求往往来自于那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触达的场景。以外卖为例,其高频需求得以锁定用户每日必然的消费习惯,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发展。相比之下,智能音箱虽然曾被视为家庭中枢入口,但实际上大部分用户仅在特定场景下(如听音乐、查询天气)使用,未能形成真正的高频互动。

这与高频场景下用户对于实用性、即时性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这也导致 2020 年后,包括小度在内的智能音箱品牌在市场中逐步失去了热度。IDC 数据统计, 2024 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整体销量为 1570 万台,同比 2023 年下降了 25.6%,这已经是连续第四年出现销量下滑。整体智能音箱市场的增速已从早期的爆发式增长趋于下滑,创新迭代也未能充分刺激消费者的再次购买需求。

而近两年,在小度智能化生态中被寄予厚望的闺蜜机,试图以“个性化陪伴”开辟全新消费场景。但从市场反馈来看,这类产品更多属于低频消费:购买周期长、使用场景狭窄,且功能上的单一使得用户难以形成持续依赖。

正如艾瑞咨询最新报告中指出,智能陪伴类产品的用户活跃度在过去一年内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远低于高频使用产品的标准。《新立场》也持相同观点,“在智能家居日益普及的今天,消费者更青睐于能在生活中频繁使用并带来即时便利的产品,而闺蜜机这类定位过于细分、使用场景单一的产品,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智能音箱和闺蜜机会成为智能家居生态中的入口产品,以中频甚至高频需求拉动其他智能设备的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消费者对于设备的要求已远超单一语音交互的功能,他们需要的是跨场景、全时段的智能体验。

可以说,产品的功能升级与生态整合能力才是如今智能生态的关键,而小度的产品在这一点上显得准备不足。

从流量分配的角度来看,高频需求产品能够以刚性消费锁定用户习惯,从而带动中频业务实现顺畅承接。而小度的智能音箱和闺蜜机则更多地依赖于低频的购买行为,缺乏用户高频触达的优势,导致其在整体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这与美团“以高带中”的模式成为对比鲜明的案例,高频的外卖场景不仅保证了稳定流量,还为中频业务提供了天然的增长通道,但小度产品一直未能找到类似的高频入口,也就难以形成持续的用户黏性。

写在最后

AI 的迭代正引领着硬件产品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AI 不仅将成为硬件产品的附加功能,更会重塑产品的核心设计与用户体验。然而,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出真正的 AI 硬件“爆款”,并非易事。一个值得关注的策略是聚焦于细分场景,因为细分市场的 AI 硬件往往能更有效地满足特定需求,从而更具竞争力。

现阶段,AI 眼镜还在将翻译和搜索视为核心壁垒,大多数产品陷入同质化雷区,这些独家技能简单到手机就能轻松完成。或许这也是为什么 Meta Ray-Ban 一定要击穿底价的原因,买眼镜送 AI。

AI 眼镜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目前尚无定论。不过 Meta Ray-Ban 依托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的直播和短视频生态给了一个思路,已经算是"走了一小步,行业的一大步了"。

沿着这个思路再看今天国内的 AI 眼镜,一路走低的价格和并不时尚的设计并不能算“地位型消费”,功能型消费也没有做出差异化。当然,小度 AI 眼镜则在教育场景下还是具备一定优势,例如其智能备忘功能深耕学习场景。

在娱乐内容方面,百度完全有可能复制 Meta 的成功,因为百度自身拥有短视频与直播的基础,甚至能联合微博、知乎、快手等平台形成内容联盟。毕竟,相较于教育类内容,受众更青睐于通俗易懂的娱乐向,这也解释了为何尽管字节尚未推出 AI 眼镜,但相关猜测与传闻已经满天飞。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微信图片_20250331101412.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