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4-09-19 16:41
1566
本文由 DoNews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DoNews
作者:张宇
编辑:杨勇
近日,AI 大模型“独角兽”智谱 AI 以 200 亿元的投前估值,完成了由中关村科学城公司领投的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据悉,该轮融资为智谱 AI 自 2024 年以来完成的第三轮融资。
2024 年 6 月,有报道称,中东石油巨头沙特阿美(Aramco)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管理的基金 Prosperity7 对智谱 AI 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为 4 亿美元,该轮融资直接助推智谱 AI 的估值进入了“200 亿元俱乐部”,而 200 亿元估值,也被普遍认为是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的基准线。
截至目前,在智谱 AI 的股东名单中,既有高瓴资本、启明创投、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也有美团战略投资部、蚂蚁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投资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此外,还有社保基金中关村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中关村科学城等国资力量。
智谱 AI 成立于 2019 年 6 月,由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KEG)技术成果转化而来,是目前国内唯一全内资、全自研的大模型企业,早在 2020 年开始 GLM 预训练架构的研发,并训练了 100 亿参数模型 GLM-10B;2022 年合作研发了 1300 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通用模型 GLM-130B;2023 年,智谱 AI 推出千亿开源基座对话模型 GLM 系列,并在 2024 年 1 月推出 GLM-4,此后,智谱 AI 又在 6 月发布了 GLM-4-9B 开源模型,以及在 7 月上线了视频生成工具清影。
“追赶 OpenAI”“对标 OpenAI 是智谱 AI 的目标”,是智谱 AI CEO 张鹏在对外分享时屡次提及的口号,然而当前大模型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从 0 到 1 的有与无之争,而是落地之争,在众多资本力量的加持下,被称为“中国 OpenAI”的智谱 AI 能否在大模型角逐战中顺利突围?
OpenAI 仍是领先者
自智谱 AI 成立以来,一直将 OpenAI 作为追赶目标。截至目前,智谱 AI 已经打造了完整对标 OpenAI 的模型产品,包括 AI 提效助手智谱清言、高效率代码模型 CodeGeeX、多模态理解模型 CogVLM 和文生图模型 CogView 等等。
不过,尽管智谱 AI 号称中国第一开源大模型,但对标 OpenAI 却并不容易。
比如智谱 AI 在 2024 年 1 月举行的首届技术开放日(Zhipu DevDay)上发布了新一代语言模型 GLM-4,虽然 GLM-4 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 60%,号称“比肩 GPT-4”,但实际上也只是达到 GPT-4 约 90% 左右的水平。
张鹏也坦言,和国外大模型相比,国内的大模型发展起步晚了一些,加上高性能算力限制、数据质量的差距等,国内大模型在规模和核心能力上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大约在一年左右。
首先,从技术路线来看,OpenAI 更加注重通用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其 GPT 系列模型可以在多个场景下应用,并且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相比之下,智谱 AI 的技术路线是“大模型+小模型”,通过大模型的预训练和微调,来适应不同场景和任务的需求,这种技术路线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应用范围,但也存在着模型复杂度高、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等问题。
其次,OpenAI 的 GPT 系列模型规模较大,可以处理大量的自然语言数据,从而获得更好的模型性能。相比之下,智谱 AI 的模型规模可能较小,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会影响其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
此外,在数据资源方面,OpenAI 拥有大量的自然语言数据资源,可以用来训练和优化其模型,而智谱 AI 的数据资源可能相对较少,导致其模型训练的效果和性能受到限制。
双方的差距在用户数上体现得最为直观。2022 年 11 月,OpenAI 旗下 ChatGPT 仅上线五天用户数便突破百万,2023 年 1 月其月活用户数突破了 1 亿,成为历史上用户数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相比之下,截至 2023 年 11 月,智谱 AI 旗下智谱清言的日活用户数区间仅为 10 万至 40 万。
实际上,智谱 AI 与 OpenAI 之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9 月 13 日,OpenAI 发布 o1 系列模型,包括 o1 预览版和 o1-mini。在一系列基准测试中,o1相比 GPT-4o 再次有了巨大提升,甚至在物理、生物、化学问题的基准测试中“与人类专家相媲美”。
比如在在国际奥数考试(IMO)中,GPT-4o 得分 13.4%,o1 的得分高达 83.3%;在 Codeforces 编程比赛中,o1 拿到了 89% 的优异成绩,而 GPT-4o 准确率仅为 11%。此外,在 GPQA-diamond 测试中,人类专家的准确率为 69.7,而 o1 则高达 78%。
可见,智谱 AI 距离 OpenAI 还很遥远,尽管智谱 AI 取得的成绩已非常难得,但面对 OpenAI 新推出 o1 系列模型,智谱 AI 无疑还需要更努力一些。
价格战愈演愈烈
自 2024 年 5 月开始,大模型领域的价格战至今已经打了四个多月,导致越来越多的大模型企业被卷进了价格战的漩涡。
这场价格战始于私募巨头幻方量化旗下的 AI 公司 DeepSeek。5 月 6 日,DeepSeek 宣布开源第二代 MoE 大模型 DeepSeek-V2,标价为 GPT-4-Turbo 的近 1%,百万 tokens 只需 1 元。
智谱 AI 紧随其后,5 月 11 日,智谱 AI 宣布个人版 GLM-3Turbo 调用价格从 5 元/百万 tokens 降低至 1 元/百万 tokens。在 6 月 5 日举办的智谱 AI Open Day 活动中,智谱 AI 再次宣布全模型矩阵价格下降。其中,GLM-4-Air 和 GLM-3-Turbo 价格降低至 0.6 元/百万 tokens,Embedding-2 模型低至 0.3 元/百万 Tokens,GLM-4-Flash 模型的价格最低降到了 0.06 元/百万 tokens。
字节跳动也加入了价格战,打着低于行业平均价 99.3% 的旗号,宣布豆包主力模型(豆包通用模型 pro)在企业市场的定价为 0.0008 元/千 Tokens,而市面上同规格模型的定价一般为 0.12 元/千 Tokens,是豆包模型价格的 150 倍。
此后,阿里、腾讯、百度、科大讯飞纷纷宣布大模型降价。如阿里云将 Qwen-Long 的输入价格降至 0.0005 元/千 tokens,输出价格直降 90% 至 0.002 元/千 tokens;百度智能云则宣布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 ENIRE Speed、ENIRE Lite 免费开放。
OpenAI 也是价格战的主力军,其 GPT-4o 价格较 GPT-4-Turbo 再次减半,这是自 2023 年初以来 OpenAI 进行的第 4 次降价。按照 OpenAI 的预期,其大模型将以每年 50%-75% 的幅度继续下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模型定价的持续走低有望带来更快的商业化落地,但同时价格战往往意味着大模型企业需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对于智谱AI而言,其自身盈利能力本就有限,如果再进行持续的价格战,或将导致利润进一步下降,实现盈利也将变得更为艰难。
相比之下,价格战对于 OpenAI 的影响或许更小,毕竟早在 2023 年 12 月,OpenAI CEO 山姆·阿尔特曼就曾透露,OpenAI 目前的月收入已经达到上亿美元级别,年化收入很可能突破15亿。第三方机构也预测,OpenAI 在 2024 年的收入很可能将达到 2023 年的一倍以上,乐观估算将达到 50 亿美元。
可以预见,价格战叠加技术差距,智谱 AI 在 2024 年的日子或并不好过,张鹏也坦言,2024 年智谱 AI 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一方面,2024 年 OpenAI 在超级认知、超级对齐上的技术会实现新的突破,这要求智谱 AI 不断迭代技术,跟进世界领先脚步;另一方面,2024 年大模型会迎来商业化落地潮,智谱 AI 的商业化竞争压力也会加大。
加速生态投资
产品布局和投资布局是智谱 AI 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两条主线。
张鹏曾公开解释过智谱 AI 的投资思路:“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大模型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我们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把生态圈越做越大,这是我们更长远的商业化目标。”在谈及 2024 年商业愿景时,张鹏表示:“让大模型真正落下来,接地气,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024 年,智谱 AI 将发起开源开放的大模型开源基金,该计划包括三个“1000”:智谱 AI 将为大模型开源社区提供 1000 张计算卡,助力开源开发;提供 1000 万元的现金用来支持与大模型相关的开源项目;为优秀的开源开发者提供 1000 亿免费 API tokens。张鹏表示,大模型开源基金的目的在于推动大模型研发的大进展,促进大模型整个开源生态的大繁荣。
面对全球大模型创业者,智谱 AI 将升级“Z 计划”,联合生态伙伴发起总额 10 亿元的大模型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大模型原始创新,覆盖大模型算法、底层算子、芯片优化、行业大模型和超级应用等方向。
2024 年 8 月,在智谱 AI“Z 计划”企业路演日活动中,张鹏正式宣布智谱 AI 联合生态伙伴推出 AGI 生态基金:Z 基金,以支持更多大模型赛道有潜力的早期项目。9 月 3 日,人形机器人厂商动易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便是Z基金,这也Z基金的第一笔对外投资。截至目前,智谱 AI 已对外投资 AI 模型层企业“聆心智能”、智能法律服务产品提供商“幂律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数道智算”、生成式 AI 应用提供商“生数科技”等等 11 家企业。
客观而言,在产业链配套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布局全产业链不失为一种破局方式,但更关键的破局方式在于,如何打造拓展用户想象力的产品,以及如何把这些产品化作生产力,这将是智谱 AI 接下来的必答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