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3-11-01 15:39
2306
本文由 雪豹财经社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雪豹财经社
作者:叶增文
“我们要打造 AI 时代最开放的云。”10 月 31 日,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云栖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阿里对当下趋势的判断是,随着 AI 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时代正在开启,AI 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型生产力,并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
开放,成为蔡崇信致词中最高频的词语。他坚信,“不开放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未来。”
如何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一组数据或许可以管中窥豹:中国超一半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阿里发布 AI 开源社区“魔搭”仅一年后,便汇聚了 280 万开发者、2300 多个优质模型,以及超一亿的 AI 模型下载量。
AI 大模型是过去一年来科技领域最显性的创新之一。百模大战之中,阿里云要做一朵“AI 时代的云”,阿里巴巴要作为科技平台支撑更多创新,“只有站在更先进、更稳定的技术能力之上,才有更大的开放底气。”
爆发力
今年来,阿里 AI 技术开发与应用一直在快速奔跑。这次云栖大会上,阿里又一次集中展示了自己的爆发力,宣布 AI云计算全栈升级,发布了千亿级参数规模的大模型通义千问 2.0,还升级了阿里大模型“全家桶”,并推出一站式大模型应用开发平台阿里云百炼。
阿里云 CTO 周靖人在会上宣布,阿里大模型家族全面升级发布,通义千问 2.0 正式升级发布。在他身后的屏幕上,是包括通义千问 2.0、通义万相两款基础大模型,以及基于通义千问开发的 8 款行业 AI 大模型应用,涵盖了绘画、金融、办公、角色创作等领域。
据了解,通义千问 2.0 模型参数达到千亿级别,不管是阅读理解还是逻辑思维、数据,都有大幅度提升,“能够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阿里也将 AI 能力陆续在各大业务场景中落地。今年 9 月,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在全员信中表示,要让阿里各个场景都变成 AI 技术的应用场。如今,淘宝天猫、钉钉、天猫精灵、斑马智行等均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先后发布了适合各自业务场景的 AI 应用。
这是阿里巴巴面向 AI 驱动的未来,最具想象力的部分——下一个十年,最大的变量毫无疑问是 AI 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能否通过 AI 重构业务,创造更多增长机遇,迸发新的发展动能,至关重要。这一轮变革中,阿里巴巴除了深厚的技术积累和“AI 时代的云”带来的发展机遇之外,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丰富的业务场景,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一些积极的变化已经发生:今年双 11,电商 AI 迎来首次大规模应用。“淘宝问问”内测开启以来,使用人次已达 500 万,高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和淘宝问问互动 8 次。双 11 前,淘宝问问还上线了新的“大促模式”。在商家经营侧,淘宝天猫推出系列 AI 工具,阿里妈妈发布万相台无界版、阿里妈妈百灵、万相实验室,提升商家经营效率。(详见雪豹财经社《百度和小红书夺走的,淘宝想用AI夺回来》)
阿里巴巴国际站先后推出面向海外买家的 AI 采购助手、面向所有外贸商家的 OKKI AI,并将于 11 月 1 日正式上线面向中国外贸商家的 AI 生意助手。内测数据显示,AI 生意助手能帮外贸商家提升约 19% 的曝光量,有商家表示,内测期间订单数提升了 20%……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在 AI 升级长效驱动及日益完善的生态体系推动下,阿里有望步入增长新阶段。
定力
爆发力背后,是多年来持续对前沿技术保持投入和战略定力的厚积薄发。
阿里巴巴最广为人知的技术理想始于阿里云。彼时,国内还没有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先河,不乏一些国内技术公司认为“做云还太早”、“云只是旧瓶装新酒”。在巨大的争议之中,阿里巴巴选择了坚定的云计算信念:“必须要做,客户需要,市场需要”,“每年给阿里云投 10 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如今,云计算不仅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也为今天热潮翻涌的 AI 大模型创新提供算力底座。
而阿里巴巴完整的 AI 技术体系,正是建立于自研云计算的基础之上。
阿里巴巴过去 24 年的发展,从电商、支付、物流到云计算、AI,阿里发展的每一个脚印背后都是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的结合。这背后,是始终敢于自我迭代更新,把握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带来的机遇,并为之坚持投入。
这一轮AI技术创新便是如此——早在 2014 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并在当年打造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平台 PAI;2017 年成立达摩院,继续把 AI 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2019 年启动大模型研发;2021 年阿里先后发布国内首个超百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及语言大模型,此后还训练实现了全球首个 10 万亿参数 AI 模型;直至 2022 年阿里推出了通义大模型系列,2023 年通义千问面世。
但阿里对技术和创新的追求,不止于此。
独行快,众行远
云栖大会的前身是阿里云开发者大会,2015 年正式更名为“云栖大会”,这一改动体现了阿里对开放的追求。
在蔡崇信的开幕致辞中,“开放”一词被多次提及。开放一词同样也高频出现在阿里新任 CEO 吴泳铭的第一封全员信中。他在信中称,“我们必须更加开放。各业务要主动以用户为先的视角,寻求最广泛的开放与合作。”他甚至表示,合作可以“包括传统意义上竞争关系的公司”。
阿里坚信,只有开放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今年 4 月,通义千问发布后,阿里先后开源70亿及140亿参数规模的大模型版本,供全社会免费商用。11 月还将开源通义千问 720 亿参数模型,继续支持全球开发者开展模型和应用创新。8 月,达摩院免费开放 100 件 AI 专利,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规模最大的一次专利开放行动。
云栖大会上,阿里寄望通过这朵“AI 时代最开放的云”,让开发 AI、使用 AI 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帮助各行各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把 AI 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希望在 AI 时代继续支持所有开发者的创新和梦想,共同创造更多无法计算的价值。”
通过开放 AI 基础设施和大模型能力,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共同探索和创新 AI 技术应用,激发整个产业的创新活力,这不仅是多年来技术和能力积累的结果,更是一家大型科技平台的行业担当。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致辞末尾,蔡崇信如是说。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