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能比造车更早解小米的渴吗?

HelloKitty 2023-04-23 16:36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911

本文由 连线Insight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连线Insight

作者:王慧莹

编辑:子夜

硅谷的一只蝴蝶煽动了翅膀,大模型的热潮从大洋彼岸传到了中国市场。

继百度“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后,阿里、京东、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也纷纷推出自家的大模型,包括内容平台知乎也推出了中文大模型“知海图 AI”;商汤、昆仑万维等科技公司也跑步进场。

另一边,大模型也成为互联网大佬创业第二次创业的热门赛道。

搜狗前 CEO 王小川官宣 AI 大模型公司“百川智能”、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 “光年之外”在A 轮融资后估值已达到10亿美元。

全球科技圈再次沸腾起来。一夜之间,国内的大模型市场四处开花。

pexels-melih-can-16416872.jpg

擅长追风口的小米创始人雷军自然不会错过大模型这一风口。“对于大模型,我们当然会全力以赴,坚决拥抱。”4 月 14 日,雷军在社交平台发文,表明了自己及小米对大模型的态度。

当天,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小米集团发布内部邮件,任命栾剑担任技术委员会 AI 实验室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向技术委员会副主席、AI 实验室主任王斌汇报。

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正式加入了大模型这场军备竞赛中。

从手机,到造车,再到大模型,对于小米追风口,外界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背后透露的是小米集团的焦虑。

按照小米最新公布的财报,2022 年全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14.7% 至 2800 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 61.4%,最终录得 85.18 亿元。

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小米急需要新的增长动力。小米选择的造车,距离量产还远,而如今大模型,能更早解小米的困吗?

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个长坡厚雪的赛道。ChatGPT 的火爆不是偶然,而是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打磨和精力投入。对于刚入场的玩家来说,长期的投入和研发必不可少。

这意味着,除了烧钱造车之外,小米还要投入更多的钱到打磨大模型上,这对于小米来说压力不小。

不过,新的尝试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希望,如果大模型能和智能手机、IoT 两项主营业务联合起来,新的化学反应也许可以帮助小米走出困境。

小米做大模型,有何底气?

“全力以赴,坚决拥抱。”

小米创始人雷军终究还是带着决心,加入大模型的浪潮之中。

4 月 14 日晚,雷军公开发文谈及小米对 AIGC 和大模型的看法。“我们正在研发一些有趣的技术和产品,等我们打磨好了,再给大家展示”,雷军表示。

2.jpg

图源雷军个人微博

除了表示正在研发 AI 大模型的新产品,雷军还强调了小米在 AI 领域的尝试。“小米在 AI 领域已经耕耘多年,有 AI 实验室、小爱同学、自动驾驶等团队。”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信息,小米要做大模型,且小米有天生做大模型的基因和储备。

同一天,据澎湃新闻报道,小米任命栾剑担任技术委员会 AI 实验室大模型团队负责人,向技术委员会副主席、AI 实验室主任王斌汇报。

或许很多人对负责人栾剑比较陌生,事实上,栾剑是个 AI 领域的“老兵”。

公开资料显示,栾剑曾任东芝(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微软(中国)工程院高级语音科学家。值得一提的是,栾剑曾是智能语音机器人“微软小冰”首席语音科学家及语音团队负责人。

正如栾剑在个人知乎账号的简介一样,他是个 AI 工作者,并且从业近 20 年。4 月以来,栾剑接连发了两篇文章,发表自己 ChatGPT 的看法及讨论。

除了由 AI 行业经验丰富的栾剑掌舵,在小米内部,小米 AI 团队超过 1200 人,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个 AI 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人才储备和资源投入或都将成为小米进军大模型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小米已经有了支持 AI 大模型落地的场景“小爱同学”。

资料显示,小爱同学是小米旗下的人工智能助理,于 2017 年发布。小米 2022 年财报披露,截至 2022 年 12 月,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为 1.15 亿,同比增长 7.1%。

2022 年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谈到 ChatGPT 相关问题时表示,小米很早就在 AI 大模型方面进行了许多部署,同时采用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小爱同学就是小米大模型落地的代表。

尽管现在小爱同学等人工智能助理会因数据处理速度慢、信息理解程度低,被市场质疑为“有些笨”。但至少,相比于场上的很多玩家,小爱同学更接近 ChatGPT 这类高水平的大模型。

如果说数据是大模型世界的生产原料,那么算力则是大模型的生产力。OpenAI 此前公布过一组数据,目前大模型训练所需算力的增速保持在 3-4 个月/倍速度增长,远超摩尔定律 18-24 个月/倍。

算力是支撑大模型运转起来的原动力。强大的算力,意味着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更强的大模型服务能力。这背后,离不开云平台的支持。

pexels-matheus-bertelli-16027812.jpg

回到小米本身,金山云或许是其进军大模型最大的底气。

作为国内互联网云服务商,金山云算得上是中国最早进军云计算的企业之一。同为“雷军系”的公司,金山云是从金山集团独立出来的公司。雷军也曾在采访中表示,“金山集团层面赌未来十年的,就是金山云。”

如今,小米布局大模型,金山云十几年来积累的技术、算力、存储等资源都将是小米的底牌。与此同时,金山云还可以为其他 AI 创业者提供大模型的算力服务,乘着大模型的东风,“AI+ 云计算”将释放更大的市场潜力。

内部有上千人的 AI 团队和小爱同学,外部有金山云的加持,小米自然不会缺席这场新的科技盛宴。

大模型重塑小米,有多大想象力?

某种程度上看,对于拥有技术和资源的大公司来说,想要单纯发布一个大模型,门槛并不高。真正考验他们的,是大模型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想象力。

众所周知,目前小米有两大核心主营业务,即智能手机业务和 loT 业务。

从 2022 年财报来看,营收结构上,智能手机、IoT 的收入都出现下滑,无一幸免。其中,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 367 亿元,同比下滑 27.3%;IoT 业务为 214 亿元,同比下滑 14.4%。

对于小米来说,在两大核心业务缩紧的当下,依托大模型重塑想象力,更加重要。

本质上,无论是手机还是 loT 业务,大模型的出现,对于小米来说都是利好。

先从智能手机来看,智能手机作为目前最接近 AI 技术的成熟入口,是行业共识。随着元宇宙、大模型等 AI 技术的发展,依托智能手机走向万物互联,是未来趋势。

pexels-airam-datoon-15940011.jpg

在可穿戴设备浪潮中,手机是连接所有设备的纽带;元宇宙风口下,人们想要实现平行时空,智能手机不可或缺。而在 ChatGPT 引领的大模型竞赛中,智能手机依旧至关重要。

事实上,AI 技术的落地一直都离不开智能手机。比如,苹果用AI学习用户的脸部变化,从而提供口罩人脸解锁;华为利用 AI 技术跳过拍照的步骤,直接“增强”一张月亮照片出来。

如今,大模型的出现及爆火,智能手机端的想象力也在增强。

前段时间,推出 ChatGPT 大模型的公司 OpenAI 率先更新了招聘职位列表,开始寻找“移动工程师”,这意味着 OpenAI 要组建移动平台上的 AI 团队。

对比而言,目前网页版 ChatGPT 对访问环境要求很高,登录验证流程也十分繁琐。如果能在移动端实现 ChatGPT 的应用,其交互性也将进一步增强。

对于小米来说,一旦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技术,并落地到智能手机上,这无疑会提高小米手机的销量。不过,从技术的角度看,想要在智能手机上部署 AI 大模需要受到网络环境、手机电量、运行内存等维度的考验。

与此同时,loT 业务与大模型结合的化学反应也不容忽视。

2013 年,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之后,雷军就看到了智能硬件和 IoT 的趋势,并决定“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 100 个小小米”,提前布局 IoT,是国内手机厂商布局 loT 业务的第一批玩家。

布局早,范围广,小米 loT 业务取得了一定先发优势。2022 年财报显示,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小米 AloT 平台已连接的 loT 设备数达到了 5.89 亿,同比增长 35.8%。

一直以来,小米电视、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移动充电源……围绕小米生态链,小米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推出各类小家电产品,打造智能家居品牌,并利用米家 APP,实现智能家居场景的落地。

这其中,小爱同学的语音交互功能已经成为连接起所有小米 IoT 产品的媒介和桥梁,也是小米加入大模型赛道的重要入口。

pexels-tara-winstead-8849295.jpg

正如卢伟冰在 2022 年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介绍,小爱同学在与用户的交互体验中积累了长期可复用的经验,小爱同学支持手机、音箱、车等多场景的智能融合。

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过去,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无论是小米的小爱同学、还是苹果的 Siri,都逃不过一个质疑,即“有些笨”。

目前,已经有人率先做出让人工智能助手更“聪明”的尝试。在全球最大的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上,就有开发者尝试将 ChatGPT 接入小爱同学。

据项目介绍,只要有 ChatGPT 的账号、小爱音箱、正常连接 ChatGPT 的网络以及 python 3.8+,人人都可以在小爱音箱上使用“ChatGPT 版小爱同学”。从开发者的演示显示,整个过程足够流畅,实际回答也远超小爱同学原本的“智力”。

从这点上看,小爱同学距离真正的大模型还有很大距离,若依托小爱同学作为小米布局大模型的入口,小米还需要在丰富数据、提高技术上下功夫。当小爱同学搭载更具理解能力的大模型,小爱同学也会更加智能和敏捷,小米的整个智能家居场景也将更具想象力。

雷军曾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总结了打造爆品的四项关键能力,其中第一项能力就是“洞察未来:产品要有明天属性”。

或许大模型的出现,能帮小米的产品更有科技感,也能让小米更具想象力。但这些的前提是,把大模型做出来。

小米需要新的救火“水源”

从手机、到 loT 业务,再到汽车、大模型,小米就像是个“集大成者”,想要把所有风口都做一遍。

业务多元化是小米想要突围的方向,为疲软的手机业务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小米这几年在做的。只是,小米的困境在于“手机业务寒冬未过,其他业务增长难寻”。

过去一年,小米经历了一整年的下滑。2022 年财报显示,2022 年小米总收入人民币 2800 亿元,同比下降 14.7%;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 85 亿元,同比下滑 61.4%。

业绩承压之下,主营业务手机和loT业务都出现了营收下滑的趋势,最惨烈的依然是手机业务。

从整个大环境看,2022 年,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都萎靡不振是重要因素。Canalys 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十年内最低,出货量回落至3亿部以下。

小米 2022 年报显示,2022 年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51 亿台,而2021年,这个数字是 1.9 亿台,短短一年时间内,小米手机出货量少了 4000 万台。

手机市场面临集体寒冬,小米无法独善其身。市场需求疲软的同时,小米的高端化口号喊出三年,却始终掀不起水花。或许也正因为手机业务突破无望,小米和雷军都开始把精力投入到造车之中。

财报显示,去年小米集团的研发开支大幅增长 21.7% 至 160 亿元,其中研发费用的增长大多来自电动汽车部门。同时,造车研发团队也在进一步扩大。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小米智能汽车团队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 2300 人,相比一季度的 500 人左右的团队规模大幅提高。

3.jpg

图源小米公司微信公众号

毫无疑问,造车是小米的第二条命,由雷军亲自督战。不过,和手机相比,造车是个更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尤其是,小米作为后来者,新能源的竞争一轮接着一轮,但小米却一直缺席,当其他汽车厂商推出多个量产车时,Mi car 还在设想中。

即便如此,小米的豪赌没有变。卢伟冰在 2022 年财报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维持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目标不变。

需要明白的是,外部有降本增效的压力,内部有业绩下降的困扰,留给小米的时间不多了。小米需要更早问世产品来“救火”,大模型是一个优质选项。

早在今年 2 月的小米投资者日上,对于小米在 ChatGPT 上的布局,小米手机部总裁曾学忠就表示,ChatGPT 基于 AI 大模型、千亿级参数量、数据量、还有人工标注支撑,AI 大模型方面小米一直都有投入。

今年 3 月的 2022 年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谈到 ChatGPT 相关问题时表示,再次重申了小米将加大对大模型的研究。他表示,未来小米将继续大模型研究,引入更加先进的大模型能力,包括探索多模态能力、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提升等。

在这样的基调下,小米再次押注了一场新的豪赌之战。毕竟,大模型也是一场“钞能力”竞赛,需要精密的技术和巨额的投入。

以 OpenAI 为例,ChatGPT 大模型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财富》杂志报道,2022 年其净亏损 5.45 亿美元。截至 2023 年初,OpenAI 已引入约 140 亿美元的融资,2023 年 1 月,微软对其投资 100 亿美元。

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赛道。业绩承压之下,小米该如何平衡投入产出,是个难题。尤其是当烧钱的造车业务碰到需要耐心的大模型业务,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都在考验着小米多业务作战的能力。

大模型是科技圈的一场狂欢盛宴,也是科技圈的一场技术大考。在这场竞赛中,最先跑出来的选手能抢到更多蛋糕,现在入场,小米必须加速了。

眼下,大模型市场如烈火烹油。在每个关键浪潮中,不主动就会被淘汰。对于小米来说,守住优势、拓宽场景,平衡技术和资金,是十分重要的。而大模型也是小米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承载着小米整体业绩提升的重任。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