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3-04-17 15:47
1906
本文由 深燃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深燃
作者:李秋涵
编辑:魏佳
AI 领域又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
4 月 12 日,微软推出了开源的 DeepSpeed Chat,这是一种用于 RLHF(从人类的反馈中强化学习)训练的低成本开源解决方案,换句话说,有了它,大部分人都有机会创建 ChatGPT 式模型了,因训练速度快,价格相对负担得起。
DeepSpeed Chat 的影响,还在发酵,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年巨头扎堆拼刺刀的 AI 战场里,微软是最春风得意的那个。
是它,押中了做出大语言模型 ChatGPT 的 OpenAI,至少累计投资了 110 亿美元,也是它,成为了 OpenAI 的独家云计算供应商。
这家成立了 48 年的公司,再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除了推出 DeepSpeed Chat,在 3 月 14 日,OpenAI 宣布将 ChatGPT 背后的 GPT3.5 升级为 GPT-4 前,微软在 2 月 8 日就已经表示将 GPT-4 模型集成到 Bing 及 Edge 浏览器里了。在外界还在关注 GPT-4 能带来怎样的变革时,3 月 17 日,微软就宣布将 GPT-4 模型集成到 Office 全家桶里,抢先投入了应用。
就在去年 ChatGPT 推出后的一个月,微软 CEO 纳德拉在股东大会上不无得意的说,“ChatGPT 是当今最流行的 AI 应用程序之一,它都是在 Azure(微软云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机上训练的。”OpenAI 对微软也表现得“你侬我侬”,其发言人公开表示,微软拥有 GPT-4 和所有其他OpenAI 模型的独家许可。
作为老牌巨头,微软有了新色彩,给很多互联网公司上了一课。
在这一系列动作出现之前,微软一度停留在一个守旧的符号中。外界最直接的印象是,它没能抓住移动互联网浪潮,在与苹果、谷歌等老对手的竞争里,渐落下风。最受外界诟病的,就是 2013 年的诺基亚收购案,烧了 72 亿美元,没换回任何成果。
如今形势扭转,看似一切都归功于微软对 OpenAI 的投资。但这只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我们好奇的是,是什么让微软焕然一新,它真的已经高枕无忧了吗?
连出三大“王炸”,微软终于快了
乘着 AI 的巨浪,2023 年开年,微软靠 3 样东西,赚足了存在感。
最新的就是 DeepSpeed Chat。
解释下它和 ChatGPT 的区别和关系。虽然大语言模型 ChatGPT 很厉害,也开放了 API(应用编程接口),第三方可以把 ChatGPT 集成到各自的应用程序里,享受技术红利,但是想让它适应需求,在现有解决方案下,训练数千亿参数的类 ChatGPT 模型,成本又高又困难。
现在,DeepSpeed Chat 出现了,“傻瓜式工具的出现”,降低了成本,还能将训练速度提升 15 倍以上。这正是很多企业、乃至想借助 AI 创业的个人所需要的。
这项业务如果顺利展开,意味着微软在企业服务上,又要开辟出新的版图了。
另一大动作是接入 GPT-4(支持 ChatGPT 的技术)的 Bing。
这个微软在 2009 年 6 月就推出的搜索引擎,在劲敌谷歌面前,10 多年里没有尝到一点甜头。全球数据统计网站 Statcounter GlobalStats 显示,2022 年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谷歌为 92.42%,必应为 3.45%。
Bing 战斗力不太行,有了 GPT-4,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版 Bing,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搜索引擎里加入了 ChatGPT,用户既能搜索,也能在 Bing Chat 里和 AI 对话,信息获取变得更高效、简单。
新版本的 Bing 在 2 月 7 日推出,根据分析公司 Similarweb 的数据,截至 3 月 20 日,Bing 的页面访问量增长了 15.8%,而谷歌的访问量下降了近 1%。3 月初,微软的一位高管在推特上分享,“Bing 每日活跃用户已突破 1 亿”,还提到,现在大约三分之一的 Bing Chat 测试人员,是 Bing 的新用户。
这个很长时间没有水花的产品,有了一点起色。
再来看 Office 全家桶方面。
这原本就是微软的优势业务。它从 1990 年诞生开始,就与 Windows 深度绑定,经历过 10 多个版本迭代。
这个老牌业务近年也呈现出疲软状态。根据长桥海豚投研,2023 财年二季度(即自然年 2022 年Q4)财报,Office 365 收入 97 亿美元,近一年来整体增速在下滑。同时,它的客单价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有了 GPT4 加持的 Office 全家桶,值得期待。
根据微软的官方介绍,新功能名叫 Copilot,借助 Word 中的 Copilot,能为用户提供初稿以供编辑和迭代,能节省写作、找资源和编辑的时间。PowerPoint 中的 Copilot,可以帮助用户通过简单的提示创建演示文稿。借助 Excel 中的 Copilot,用户可以在几秒钟内分析趋势,并创建具有专业外观的数据可视化。
总之,目的是让打工人能更节省时间的干活。
产品还没有大范围发布,加入 Copilot 后能带来多大的改变,目前还未可知。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微软旗下的 GitHub 和 OpenAI 合作开发了 GitHub Copilot(能协助程序员写代码的软件),使用 GitHub Copilot 的人里,88% 的人表示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根据外媒报道,目前的 Office 全家桶的 Copilot 测试组不大,微软的一名发言人表示,公司“正在与 20 名客户一起测试”。还没有关于新版 Office 全家桶的费用、许可信息或其他细节消息。不过,微软方面已向用户保证,将很快推出。
对比于谷歌,其 2 月 7 日推出的人工智能 Bard,在发布会上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回答错误,导致谷歌股价暴跌 7.4%,微软暂时先赢了一场。
微软还在继续将旗下各种产品都尽可能的插上 GPT4 的翅膀。富国银行分析师表示,这可能为微软带来超过 300 亿美元的新增年收入。
微软也慢过很多年
微软怎么又行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前,先了解一下微软是怎么跌落神坛的。
最大的遗憾,是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以下是一组扎心的数据对比。
根据 StatCounter 的数据,即便截至 2022 年,微软核心产品 Windows 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里,仍占据超 7 成份额,苹果、谷歌等仅瓜分剩下 3 成。
但现在是手机比电脑还重要的时代。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位置调换,谷歌的 Android 占据 7 成份额,苹果占据剩下的 3 成,微软没有位置。
“在这个极速爆炸的市场,微软不仅没有领先,甚至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2014 年微软新上任的 CEO 纳德拉,在其 2018 年出版的书《刷新》中就这样感叹,当时(指 2014 年),全球个人计算机出货量在经历几十年的稳定增长之后,开始下滑,季度个人计算机出货量为 7000 万台左右,而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 3.5 亿部。
微软疯狂追赶过。
2013 年花 72 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就是一次绝地挣扎。当时微软和诺基亚有一致的目标。曾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的诺基亚,败给了苹果的 iPhone,和谷歌的安卓。2012 年,为了收复市场,诺基亚宣布采用微软的 Windows,作为其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两家的确取得了一些进展,纳德拉在书中透露,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两位数。
在微软工作接近 20 年的老员工林阳告诉深燃,收购诺基亚时,他正好在手机部门。“当时进退两难,不收购诺基亚,微软在手机操作系统的战争就结束了”,他回忆,把诺基亚手机业务买回来后,3.2 万员工也跟着“迁入”微软,之前微软员工达 10 万人,“一下多了近三分之一”。这次收购加速了时任微软 CEO 史蒂夫·鲍尔默的卸任。而新 CEO 纳德拉上任,就开始了裁员,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赔偿金,“整个过程相当于帮诺基亚做了不良资产重组”。
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例子”,纳德拉也在书中回忆。他上任没过几个月,就宣布这笔交易失败。他解释,是因为要收复已经失去的领地,为时已晚。
速度慢,业务落后,只是表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微软固步自封了。
对内,微软一度各自为营。
2010 年微软前高管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分析微软问题时,就分享过一个例子。他们研发平板电脑时,当时负责 Office 产品的副总裁称他不喜欢这个创意。平板电脑需要手写输入,但他更喜欢键盘,因此他认为做平板电脑是没有前途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他拒绝针对平板电脑修改 Office 软件。
在业务方面,不断强化最擅长的 Windows,不断巩固它的统治地位,拒绝与一些公司合作。
对外,微软也画地为牢,一直紧盯着领先的、强劲的竞争对手,做应对动作。
这其中有太多例子了。比如,2004 年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 Zune,想和苹果的 iPod 竞争。然而,各方面都不及 iPod,最终在 2011 年被微软宣布停产。又比如 2007 年,微软花 63 亿美元买了在线广告公司 aQuantive,想抢占广告市场,对抗谷歌。但业绩也不行,最终在 2012 年微软自己减记了 62 亿美元,承认了收购没有价值。
到了 2011 年,微软花 85 亿美元收购了网络电话公司 Skype,想整合它的产品,来提升在移动和社交领域的竞争力。尽管 Skype 是视频通话时代的开创者,但后续的技术创新、用户体验都不太行,没有为微软带来预期的收益。
收购来的业务,和原有业务进行整合时,面临的问题就更多了。
林阳分享了一个细节,微软很急切的想收购 Skype,不仅多花了钱,还承诺与微软整合时,一些部门由 Skype 主导,并支付 Skype 高管们一笔费用,待满一定时间就可以拿到,最后导致“一些高层只想观望一下拿到钱,不急于整合。”
从 aQuantive 到 Skype 再到诺基亚,仅这三桩互联网史上的大收购,深燃粗略计算,烧了 220 亿美元,约 1500 亿人民币。
微软一直处于被动追赶的窘境里,求胜心切,动作变形,一地鸡毛。纳德拉在书里总结,“通过嫉妒心激发改变可能会容易一些。我们可以嫉妒苹果打造的 iPhone 和 iPad,或者,我们可以嫉妒谷歌开发的低成本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但嫉妒是消极的,是外部导向的,而不是内部驱动的。所以我知道,嫉妒不会让我们在真正重生的路上走太远。”
微软怎么又快起来了?
微软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深燃获得了两种说法。
先说第一种。根据纳德拉在《刷新》中的分享,意识到问题后,微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不论对内外,都以更开放的状态合作。所以从 2014 年后能看到的变化是,微软与谷歌合作,让 Office 产品进驻安卓平台;微软与 Facebook 合作,让对方的所有应用对接 Windows 产品,微软与苹果合作,可以让客户更好地管理“企业中的 iPhone”。
其次是对业务理解上的更新,不再紧跟对手、企图在竞争中赢过他们,而是回到原点,从客户需求出发,想想能做什么。在 2014 年微软就定下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策略,明确要“重塑生产力”,顺利赶上了云革命,夺回了一部分主动权。
现在,微软云业务已经成为支柱。以 Azure 为核心的智慧云业务,是微软的增长支点,2023 财年 Q2 实现营收 147 亿美元,同比增速 31%。
当时,对未来的布局,微软也做出了明确的判断,早早押注了混合现实、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在这本 2018 年出版的书里,纳德拉就明确提到,“像 Office 365 和 Dynamics 365 这样的应用将会融入人工智能,这样他们就能帮助我们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充分利用每一点时间。”5 年后的今天,微软的确实现了。
所以一些动作,或许当时外界不解,但有其路线意图和明确指向。
比如,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元宇宙”概念,但在《刷新》里,纳德拉谈及 1992 年加入微软时看到小说《雪崩》后的震撼时,用了“Metaverse”这个单词。他 2014 年上任没多久,就收购了《我的世界》背后的游戏开发商 Mojang。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后来笑称,他们最初是持反对意见的,并不是很理解这笔交易的意义。
现在来看,这背后就已经有对未来的设想。纳德拉说,游戏《我的世界》培养的是一种数字公民精神。
从这条思路延伸,也不难理解微软为什么愿意斥巨资收购动视暴雪。
相比于此前被动的跟随竞争对手,微软的动作明显发生转变。微软这次没有咽下投资的苦果,而是一步步有了自己的节奏。
在 2019 年微软投资 OpenAI 时,舆论哗然,OpenAI 原本是非营利组织,因为研究太烧钱,才开始成立营利组织,但也没有等来大资金,直到微软出现。当时双方就约定了微软会成为 OpenAI 独家云计算供应商,意味着 OpenAI 不光要用微软 Azure 云,其 AI 技术输出也要通过 Azure 云。目的明确,动作利落。
从鲍尔默时代到纳德拉时代,微软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些人将原因归结为领导者的差别,前者是商科出身,而后者技术出身,至少对未来技术的变革更敏锐。
不过林阳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他告诉深燃,微软有一个专门做未来产品的部门,当时早早就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趋势,“Research 做了之后,要给工程部门推进,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得和当时的 PC 业务抢市场”。
在抓住浪潮的过程里,林阳表示,最难的是需要“革自己的命”,让这类公司创新的成本变高。“鲍尔默知道移动时代早晚会到来,只是想慢慢做,让转型没有阵痛,但没想到来得这么早、这么猛”,林阳表示。
同理,这次的 AI 浪潮他觉得也是相似的。“掌舵巨头公司的人,都在业界的前沿,谷歌不太可能没看到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最早的大语言模型论文,就是他们写的”,林阳表示,但对于谷歌来说,做大语言模型也意味着要冲击搜索,对广告业务并没有好处。
所有公司往前走,都面临这个痛苦,要革新自己。这个阶段没有这个烦恼的微软,反而能在 AI 时代里没有负担的弯道超车。
微软还不能高枕无忧
不过,现在还不能为微软高兴太早。
目前 DeepSpeed Chat、新版 office 还未大规模应用,能带来多大的变革,尚且还是未知数。已经投入应用的 Bing,虽然吸引了诸多目光,但在搜索市场,还未带来巨大的颠覆。
根据 Statcounter GlobalStats 数据,Bing 的全球市占比从 2 月的 2.81%,上涨至 3 月的 2.88%,只增加了 0.07%,而谷歌搜索全球市占比从 2 月的 93.37%,下降到 93.17%,降低了 0.2%。
林阳表示,微软擅长 TO B 生意,在 TO C 的产品能力上并不算好,“Bing 设计的不好用,我自己都不想用”。在他看来,加入 GPT-4 的 Bing,即便用户量增大,但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因为“搜索盈利靠的是广告,而 Bing 这样的对话模式吸引来的用户,不一定能转化为搜索,并提供产生广告的机会”。
当然,这也是谷歌推出聊天机器人 Bard 会面临的问题。谷歌全球广告副总裁丹泰勒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尚未找到从聊天机器人中赚钱的方法。
从现在到未来两三年,他不觉得微软能靠 ChatGPT 革谷歌的命,“谷歌人工智能很强,它只是需要点时间”。
其次,关于人工智能,微软虽然布局早,但没有靠自己建立有起色的业务。能看到的现象反而是,在过往,微软从 Word 中移除了 Clippy 助手,从 Windows 任务栏中移除了 Cortana,从 Twitter 中移除了它的聊天机器人 Tay。
打铁还需自身硬,投资也不是万能的。
微软和 OpenAI,一开始的投资模式,就和投普通公司不一样。根据外媒报道,微软与 OpenAI 的利润分配协议是,前期微软将获得 OpenAI 利润的 75%,直到微软收回其 110 亿美元的投资。当 OpenAI 的利润达到 1500 亿美元之后,微软和其他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将无偿转让给 OpenAI 的非营利基金。
也就是说,微软想一直持有 OpenAI 还不行,双方是有限定日期的绑定。
现在,微软和 OpenAI 已经陷入了微妙的关系里。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消息,近期,微软指示 Azure 销售人员告诉潜在客户,OpenAI 的许可证“非常适合用于实验”,但“企业级功能有限”且“安全/隐私功能”较少。这些策略帮助微软获得了新客户。
也就是说,微软在用 OpenAI 产品的弱点抢客户。
与此同时,消息还提到,OpenAI 并未及时让微软访问其 Azure 许可软件,包括 3 月 1 日开始销售的 Whisper 模型。OpenAI 延迟授予微软 Azure ChatGPT API 访问权限,使其能够抢夺 Snap 和 Instacart 等客户。
这意味着,OpenAI 也对微软“留了一手”。
总之,客户群的重叠,并不利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
国外有科技从业者对媒体表示,“OpenAI 将微软视为一个大客户,而不是一个控制者。”
有分析师预计,微软将尝试收购 OpenAI。也有投资机构认为,根据其现有估值,OpenAI 更可能的路径是最终进行 IPO。不过 OpenAI 的发言人公开表示,没有上市或被收购的计划。
纳德拉说,他经常会被人问:“什么情况下建立伙伴关系比并购更合适?”这个问题最好通过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即“我们作为一个共同实体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多,还是作为两个单一实体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多?”
羽翼已经丰满的 OpenAI,现在可不好摆布。
再次赶上浪潮,微软这头大象的转身,还没有完全完成。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阳为化名。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