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钱的AI大厂们,养肥了吃播

HelloKitty 2025-08-21 11:41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242

本文由 略大参考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略大参考

作者:江源 

编辑:杨知潮

在 AI 面前,最强的大胃王也要自愧不如。

在最新爆火的 AI 的吃播里,什么都可以成为食物:既有一口咬开手办 loopy,也有吃起来嘎嘣脆的钻石披萨、水晶鸡腿等。不同于常规吃播,这些视频都是通过 AI 技术合成的,也被称为“沉浸式吃播 ASMR”。

这可不止是个好玩的游戏,它是一个新的财富密码。

AI 吃播展现出了很强的成瘾性,成为很多人的助眠视频,一些账号短短几天内获得十几万粉。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流量奇迹。即便单靠平台流量激励,也能创造一笔不菲的收入。更何况他们还可以当“卖铲人”,教其他人制作视频。

这影响的不止是小主播的命运,还有大厂,毕竟如果创作者赚不到钱,大厂的商业模式就很难成立了。

OpenAI 还没赚钱,AI 吃播已经赚钱

2024 年初,作为视频领域的 ChatGPT,Sora 一出生就把全世界的目光锁定在自己身上,成为文生视频这一赛道的开创者。

Sora 是火了,但根据《The Information》在 2024 年的报道中披露,OpenAI 2026 财年(2025 年 10 月到 2026 年 10 月)的亏损预计将达到 140 亿美元。

OpenAI 的盈利遥遥无期,但用 Sora 这类工具的一些小主播,已经赚到了钱。

眼下,国内、国外短视频平台不约而同地流行了同一种内容:AI 吃播。在小红书上,#AI ASMR#话题拥有 5000 多条的笔记,更具体的 #AI 提示词#、#AI 生成视频#等相关话题,浏览的笔记也超过 100 多万,话题下的视频互动量最高达到上万级别。

在这类 AI 吃播视频里,有的沉浸式切 Hello Kitty 流沙蛋糕,有的大口吃起 labubu,有的开始躺在了薯条的沙发上。这类内容赚取流量的能力极强。

图注:labubu的“吃播”,有1.3万点赞

很多博主靠着这个涨了波粉,比如在小红书上,博主@布谷咕咕咕BUGU 在发了 AI 吃播视频之后,点赞数要比之前多了好几万。抖音博主@慢一点 AI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涨粉 6.5 万,其中一条吃红宝石和钻石的视频点赞量突破3万多。

这样的博主还有很多,甚至遍布国内外。

在国外:Tiktok 上一位叫 leilanikovac 的博主发了一条 AI 吃熔浆的视频,点赞数突破 81.7 万,另一位博主在三天内发了 11 条切水果的视频后,粉丝数突破 8 万。

这种涨粉速度是很夸张的,AI 吃播已经成为了一个流量密码。

粉丝有了,变现也不在话下。

内容平台的流量激励、商品橱窗,让粉丝有了一个保底的变现手段,但更解渴的是卖课。

这类 AI 视频的生成遵循着清晰的逻辑:创作者首先向 AI 大模型输入提示词,AI 再依据提示词的具体要求生成对应的内容。如果提示词不够准确或缺失关键信息,画面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也因如此,提示词成了 AI 吃播生态中的“硬通货”。在 TikTok 上,已有博主靠着售卖 AI 提示词赚到了第一桶金—— 一份仅四句话的提示词售价 9.9 美元,用户只需替换其中部分内容,就能生成一条地道的 AI ASMR 视频。

在国内的这类 AI 主播的橱窗里,经常挂着 AI 视频提示词全套合集。至于转化率,一个参考是:一位在小红书上拥有 2.7 万粉丝的博主,橱窗跟卖人数约为 112 人。

除了个人创作者,甚至出现了专门售卖提示词的公司——PromptBase,用户花 1.99 美元购买一个提示词,复制到对应的 AI 平台,就能生成符合预期的作品。每笔交易中,PromptBase 会抽成 20% 作为服务费,交易通过 Stripe 平台完成。

这套变现模式已经非常普遍了,不止是吃播,所有火了的 AI 内容创作者都会开始卖课。

海外社媒上,有博主发布了一条恶搞 NBA 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的视频,获赞近百万,6 个月内粉丝突破 5 万。随后,他成立了专门的 AI 视频教学社区 “Interlink”,支付 220 元进入社区后,就能获得一份涵盖 “如何和 ChatGPT 对话”“提示词怎样优化”“怎么使用 AI 工具可灵”“有效规避内容限制” 等内容的指南,每个环节都配有约 5 分钟的视频操作讲解,手把手教用户使用 AI 制作视频。

成瘾的力量

姜文曾说,电影的价值,是拍出一些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如果现实生活中有,那还拍成电影干嘛?

无须讳言,大多数的“AI+”都是蹭风口,但AI吃播这类短视频背后不止是个 AI 概念,还有着直击人性的成瘾机制,它把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做成了一种成瘾品。

比如此前火热的 AI 乖孙和 AI 萌宠,只不过,这两类视频瞄准的对象各有不同。前者是针对老年人群体开启的一种“云养娃”,刚学会走路的乖孙们就开始做菜烧饭,甚至扛起一头小乳猪,5 秒的视频点赞数破 2 万,有的在发布了 71 条相关视频,收获了 22 万粉丝;后者则成为职场牛马回家后续命的内容,手机里的猫都能做饭,能唱跳,甚至还能演霸道总裁剧。

AI 吃播亦是如此。不同于真人吃播对现实食材的依赖,AI 吃播已将“吃”的边界拓展到想象力所及的疆域,既可以吃一口爆浆的火山熔浆,也可以做到奢侈品牌包入口即化,甚至连最火的 labubu 也都能吃到 AI 的嘴里。但凡你能想到的东西,AI 都能吃给你看。

和真实吃播不同,AI 吃播的核心需求是放松和解压,它不刺激、不吵闹、不推销,视频节奏慢,声音清晰。有人靠它助眠,有人靠它缓解社交疲劳,还有人就单纯喜欢听“咔哧咔哧”的声音。这份独有的松弛感,成为低能量人群恢复精力的有效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又和短剧的逻辑相似,模式化的剧情,魔幻的角色设置,看完一部短剧就像做梦一样,看完即忘,却能让人欲罢不能。

对于 AI 来说,场景和服装都是免费的。也正因此,谁都可以用 AI 去积攒流量,但流量又是玄学,需要稳定输出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回报比。

最终,这种成瘾性化成了几天暴涨几十万粉的流量奇迹。

最好的模型生意之一?

涨了几十万粉的 AI 主播在卖铲子,但他们之上还有平台,他们用售卖 AI 工具的方式,成为整个视频 AIGC 产业的最上游。

而当下的 AI 格局,是“做 AI 的不赚钱,卖铲子的才赚钱。”从这个层面来看,短视频 AI 模型的商业化能如此之快,就不难理解了。毕竟,视频生成模型相比于语言模型,特殊的一点在于他们占据了赚钱链条的上游。

2025 年 5 月 27 日快手发布一季度财报,重点提及旗下可灵  AI 该季度收入超 1.5 亿元。次日其港股高开 6.46%,后续持续上涨,截至 7 月 15 日涨幅已超 30%。

接下来的 WAIC 2025 大会上,可灵最新公布的用户规模数超过 4500 万。对比而言,QuestMobile 数据显示,腾讯元宝今年上半年的月活还只有 2480 万。

首先,从可灵的收入结构来看,70% 来自于 p 端用户(Producer-Consumer),这部分专业用户,集中在专业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广告营销从业者等,他们兼具 C 端用户的传播属性和 B 端用户的付费能力。其中,可灵的会员是分为三个层级——黄金会员是 396 元/年,铂金会员是 1596 元/年,钻石会员是 3996 元/年。

但对渴望依靠 AI 吃播等内容形式赚钱的创作者来说,这点价格只是洒洒水。更何况,可灵这样的模型还掌握着短视频平台这个宝贵的资产,这意味着它们拥有一个“特许经营权”式的护城河。

当创作者习惯在快手生态内调用可灵生成内容时,平台同样能通过会员订阅、功能付费等方式收割收益,且这种收益与创作者的变现能力直接挂钩——创作者赚得越多,对 AI 工具的付费意愿就越强。

当然,这条链路的最上游是用户,一切的前提是,AI 能创造出用户爱看的内容。从这个层面来看,AI 吃播这类视频的流行,是抖音、快手们的好消息。

微信图片_2025-06-24_142932_32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