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8-21 14:48
233
本文由 新立场Pro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立场Pro
作者:许瀚巍
编辑:王威
“没有配备 AI 眼镜的人们可能会在认知上处于劣势”,扎克伯格在 Meta 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如是说。或许这并不是在制造恐慌,而是在宣告一个新秩序的开端。
2024 年,Meta 率先打通了算法、芯片、光学和交互的全链路闭环,Ray-Ban Meta 让“可全天佩戴、可实时推理”成为现实,并把人机关系推向了“无感融入”的阶段。
在扎克伯格之前,AI 眼镜的技术积累并非一片空白。爱普生 AR 眼镜 BT-100 在 2008 年就已立项,2012 年,谷歌以 Google Project Glass 试探市场,开启了“面向消费者”的智能眼镜元年,最后因功能单一、续航短、隐私争议过大而夭折。但谷歌的眼镜试水,也从侧面启发了祝明铭,加速了 Rokid 的诞生。
而 AI 大模型的出现像是一次算力与算法的合谋,重新定义了眼镜的角色,它不再只是信息的“显示终端”,而是随身的“智能伙伴”。正因如此,AI 眼镜被寄予厚望,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核心的移动入口。
Meta、小米等巨头同样将其定位为“随身 AI 助理”的终极载体。和纯软件应用相比,智能硬件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硬件本身就能卖钱、后续能通过内容订阅、增值服务等方式扩展盈利模式、还能提供更直观、沉浸、便捷的用户体验。
同时,作为“终极载体”,眼镜将不再只是承载 App 的简单工具,而是将原本分散的应用功能整合为一个 AI 应用池,这种创新方式或将迅速成为主流企业的新标准。
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 眼镜的市场已经远超出了资本预期,Meta 没有视觉功能的 AI 眼镜甚至都卖了 224 万副,而据 IDC 最新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 148.7 万台,同比暴涨 82.3%;中国市场更夸张,第一季度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 49.4 万台,同比增长 116.1%。
当然,光鲜的数据并不能佐证市场的宽容性。此前不乏探索者因技术不成熟或产品粗糙而折戟。如今,Rokid、小米、夸克各自在关键路径上打磨产品,试图“慢下来”,这并非保守,而是转向深耕。
Agent 径直跨过 App 时代
必须明确的是,AI 眼镜面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交互范式。
它不再依赖完整 App 的加载与界面,瞬跳、反馈、行动都从 Agent 的指令中爆发。用户无需打开 App 一步步操作,而是“随时随地、免手操作、第一视角”,瞬时响应的体验破界而出。
“场景”是 AI 眼镜能否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的核心变量,与当年 APP 生态的逻辑并不完全相同,AI 眼镜的“场景”不是指某一个杀手级应用,而是一组“碎片化刚需场景”的聚合能力。
比如:在街角扫码支付、打开厨房分析“冰箱里有什么菜能做”,或是看路边标识自动翻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功能恰恰是 AI 眼镜能否普及的试金石。它们并不独立存在,而是被 AI 实时调度,当用户戴上眼镜,各类场景便自发呈现于视线中。
技术层面,这要求 AI 眼镜具备,极低延迟的语音识别与视觉感知;足以“预测”用户场景的情境理解;轻量 AI 推理芯片与稳定的云协同机制以及流畅的眼动或语音交互界面。这些技术若能结合时尚驾驭场景,消费者就不是在“使用”AI 眼镜,而是在“被陪伴”。
过去,智能手机通过 App 商店加生态锁定用户,AI 眼镜品牌若能在技术、渠道、C2M 定制上形成闭环,让碎片场景成为日常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入口”就摆在用户的视野深处,而非屏幕之下。
从目前已有经验来判断,在厂商内部率先实现生态闭环,或是其中的一个解法。以 Meta 推出的 Ray-Ban Meta 为例,外界在复盘其二代产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时,大多绕不开相似的研判,即在保留了传统眼镜的体感下,初步完成了自有生态的浅层融合。
以夸克眼镜为例,用户戴上眼镜,直接告诉夸克想买什么东西,接下来高德地图会在眼镜里帮用户打车到商场,或者直接步行导航,导航至门店现场看完实物,眼镜可瞬间拍照淘宝搜同款比价,最后眼镜调用支付宝扫码付款,实现全闭环。飞猪甚至可以规划行程去更远的地方。
以此类比来看,国产 AI 眼镜想要在生态层面实现突破,几家拥有丰富生态的互联网大厂,或能为行业带来新的可能,这也可以从侧面解读,为何阿里会选择在此时入局 AI 眼镜赛道。
创新不再被“iPhone 时刻”定义
科技行业曾习惯于等待一个像 iPhone 那样颠覆性的“定义时刻”,但如今 AI 眼镜的崛起路径截然不同,它的创新不是由单一革命性产品引爆,而是通过多元形态并进、持续场景验证和生态协同推进的。
AI 眼镜的大热正源于此类多元创新模式的初步成功,其中 Ray-Ban Meta 的“减配式”产品策略功不可没,即便阉割版中间形态也有用户买单,让行业为之一振。据 Wellsenn XR 的报告,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在 2024 年销量约为 100 万台,而累计销量已达 224 万台。Meta 内部也在问:“年销量能否从 100 万增至 200 万、500 万?”
小米首款 AI 眼镜在 2024 年 6 月得到了创始人雷军的认可,并且立项成功。仅一年后,小米首款 AI 眼镜就在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亮相。据 XR Vision 消息,小米 AI 眼镜在 15 天内就完成了 8 万副的销量,几乎要清空首批库存。
销售进入实际落地轨道后,AI 眼镜的普及将带来大规模的“第一人称数据”。当每个人都开始使用 AI 眼镜,视觉流、语音指令、环境交互等数据都会成为模型训练的新来源。如此,AI 理解“人所见之物”的能力将进入“自我强化”循环,模型越训练越准,体验越好,使用率越高,如此反复。
由此,AI 眼镜也能为具身智能积累数据,打磨算法。据 36 氪报道,雷鸟创新创始人李宏伟表示,AI 眼镜能以自然的方式增强和理解人类的日常行为与互动,因为机器人若想理解现实世界,就需要具备类似眼镜的多模态、第一视角的大模型。
更具颠覆性的是,Agent 真正承载的终极形态,很可能就在眼镜上。毕竟作为随身设备,依赖触摸交互的手机在某些使用场景中仍显笨重。
以扫码支付为例,用户需要拿出手机、解锁、进入应用、点击扫一扫,尽管厂商已通过快捷方式优化了流程,但与 AI 眼镜“一看即支付”的便捷性相比,仍显得有些滞后。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比手机更便携、更亲密、更适配 AI 的下一代交互终端,消费电子与互联网巨头们的争相追逐,便显得合乎常理。
今年的 Google I/O 大会上,Project Astra 再度被揭示,它是一个能“同步看与听”的超级 AI 助手,目前已经在原型中测试。其主打“看你所见、听你所说,并做出智能反应”的无缝交互,是手机无法比拟的。
现场演示中甚至出现了模型在看用户维修自行车时协助查资料、打电话的场景。Android XR 系统与 Gemini AI 的结合,也宣布了 Google 正有计划将眼镜作为 Agent 未来的主要载体。
苹果似乎也认同智能眼镜是 AI 理想形态的观点。有爆料称,苹果眼镜将通过摄像头向 AI 助手传输视觉数据,实现类似 iPhone 视觉智能的功能,根据佩戴者所见内容进行实时应答。近一年来,苹果对该领域的投入显著增加,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技术路线的竞争潜力。
想象一下:你戴着这种 AI 眼镜,走进博物馆,AI 自动识别展品,并用你的母语讲解背景;你旅行时无需掏出手机,只要看向餐牌,就自动翻译;你走进陌生街头,AI 自动提示危险或提醒药店。这种体验超过了碎片场景的范畴,是 Agent 在人类生活中无感介入的第一步。
三足鼎立的“镜”界新局
历史从不重复,但必押韵,纵观当今科技产业疆场,AI眼镜的市场格局正与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轨迹遥相呼应,二者在竞争生态、增长困境与技术突围中展现出惊人的历史复刻性。
特斯拉在新能源车领域是“范式定义者”,几乎定义了用户对电动车的第一印象。而 Meta 眼镜从 Ray-Ban 合作款开始,把 AI 眼镜从“实验品”推向“潮流消费品”,率先构建了完整的软硬件闭环,同时用销量验证了市场可行性。
作为手机厂商,小米一度被视为智能眼镜行业最有实力的“鲶鱼”型玩家,其凭借极强的供应链、渠道、资金等优势,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最大变量。比亚迪的核心同样是“大规模制造+全产业链控制”,二者在各自领域都不靠“颠覆性新概念”取胜,而是靠供应链深耕+性价比普及稳扎稳打地抢占市场。
此前有报道分析,“如果小米做不成 AI 眼镜,那么其他企业更没可能。”尽管现在消费者反馈小米 AI 眼镜有不少缺憾,但是 1999 元的价格确实让更多人获得了体验,既提前在用户心中留下了初印象,一定程度上也教育了市场,埋下了种子。
如果说小米眼镜是供应链生态的代表,那么 Rokid 就是另一个版本的典型。自 2014 年成立以来,Rokid 先后完成 13 轮融资,其背后站着 IDG、线性资本等资方。这也不免让 Rokid 备受质疑,被认为是一家用大量资金堆起来的创业公司,也有人说 Rokid 一直在靠融资续命。
但在过去几年,Rokid 在技术研发上确实还引领着行业,在波导光学、AI 算法集成、轻量化设计等方面打造了其差异化优势,可以说,Rokid 凭借“智能眼镜”这一性感概念,在行业不断穿越周期过程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这种技术取向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生态和量产的短板需要它们通过技术亮点和细分用户心智建立壁垒。
阿里的关键词则是互联网基因+流量转化,如夸克 AI 眼镜负责人宋刚所说,“对于硬件来说,夸克是我们背后的应用,拥有垂直模型和应用模型的能力。对于夸克来说,眼镜又是它的一个硬件入口。”
而夸克眼镜的这种逻辑反倒与小米汽车更类似,不是以硬件制造见长,而是更多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内容生态。夸克把碎片化场景串联起来,让 AI 眼镜更像是内容和信息的“载体”,而非硬件本身的终极形态。这与小米汽车用内容、用户运营、粉丝社群等方式去导入销量,辅以与互联网场景的深度绑定的策略不经相同。
2024 年底,Rokid 凭借其提词器功能赢得了广泛关注,但进入 2025 年后,其产品迭代节奏明显有所放缓,甚至被业内质疑“吃老本”。当前主打的 Rokid Glasses 仍沿用 2024 年发布的 Snapdragon AR1 芯片,软件层面的核心卖点也仍高度依赖提词功能,内容生态拓展有限。
相比之下,小米正凭借供应链和价格优势迅猛“砍门槛”,以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而夸克则依托阿里生态强力“铺场景”,从导航到支付全链路打通,构建无缝的场景闭环体验。
不过,Rokid 在特定技术领域仍保有优势。例如其 AR Joy 2 眼镜配备了刷新率达 120Hz 的 Micro-OLED 显示屏,支持实时近视调节,显示效果清晰,也优化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
总的来看,小米、夸克等玩家已在生态整合和普及推广方面展现出强大攻势,AI 眼镜赛道仍处早期阶段,格局未定,机会对每一家来说仍然平等。
正如 Meta 通过 Ray-Ban 系列初步完成生态浅层融合所验证:最终决胜的关键,在于谁能真正把碎片化场景转化为用户不可或缺的日常体验,将新一代入口深度嵌入“视野”之中。
写在最后
巨头们的力量,远不止于资金充裕和资源丰富。他们的真正武器,是那套能够让整个行业“联动”的庞大生态系统。正是这种生态优势,让 AI 眼镜的普及不再是空中楼阁。
在小米与阿里的照耀下,仍有一群低调的力量在背后默默运作,他们曾是消费电子产业链的中坚力量。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这三家曾经的果链巨头,已悄然转身,投身于 AI 眼镜的大战。
歌尔股份不仅是小米 AI 眼镜的独家代工商,同时也为 Meta 提供供应;立讯精密与 Xreal 展开深度合作,深入布局生产供应链;而蓝思科技则与 Rokid 联手推出 Rokid Glasses,并于 6 月 24 日正式在湘潭基地下线。这些背后的核心力量,正在为 AI 眼镜产业的崛起铺路,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行业格局。
在大厂的威压之下,Rokid 创始人祝铭明显然没有准备仓促推出所谓的“60 分方案”。从过往采访中也能看出,他更倾向于长期主义,希望避免因为过早发布半成品而遭遇口碑反噬。在他的判断中,小米依托生态优势进入 AI 眼镜市场几乎是必然趋势,而 Rokid 的定位则是不求第一,但要在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牌桌上还有一位玩家待入席,曾经,在元宇宙的浪潮中,字节通过收购 PICO 挺进 AR 行业,但彼时市场尚未成熟,AR 设备和 AI 眼镜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土壤,最终仅仅两年,PICO 便遭遇裁撤。
然而,今天的情势已经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需求的爆发,属于字节和 PICO 的机会再次摆在眼前。凭借抖音这一庞大的流量入口,字节跳动势必不愿错过这次风口,更渴望在智能硬件的新赛道中重新书写自己的篇章。
在这一刻,所有人几乎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不论 AI 眼镜将如何发展,如何塑造,关键不在于方向,而是在这片蓝海尚未完全拥挤之前,谁能率先出击。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