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4-10 14:32
1145
本文由 新莓daybreak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莓daybreak
作者:唐怡园
大厂争夺 AI 船票,就如十年前对移动船票的渴望。
我们可以从种种迹象推测,哪些应用正在成为大厂眼中,具备潜在 C 位气质的 AI 超级应用。比如豆包、即梦之于字节;元宝之于腾讯;新夸克、钉钉之于阿里。
这些 AI 应用有的是另起炉灶,新辟战场;有的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 AI 升级改造。AI 原生应用和现有业务 AI 化,新战场和旧领地,大厂选择两条腿同时走路。
关于阿里 AI 战略,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曾明确,首要目标是追求 AGI(通用人工智能)。
如果展开有三个方向:对 AI 时代云服务这类基础设施加大投入;保持 AI 基础模型的领先,推动原生 AI 应用;利用 AI 改造现有业务,在 toB 和 toC 产品深度整合 AI。可以肯定的是,这三个方向是同步并行在推进的。
2025 财年,阿里已经从 toB 的 AI 服务中尝到增长甜头。媒体用重构 AI 叙事这样的宏大表述肯定阿里的成绩, AI 相关收入实现了超过 100% 的增长,营收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
但是在 C 端方向,阿里的思路不是那么明确,甚至经历了战略摇摆和试错。
头部大厂中,阿里 AI 战略思路可能是表达最早,也是态度最为明确的。只是有一点,除略显平淡的通义系列应用,阿里打出的几张 AI 重点牌,都是现有产品的改头换面,比如新晋集团战略 C 位的夸克,以及钉钉,这两个都不是从 0 到 1 的 AI 原生应用。
所以某种程度上,阿里正在实施的是一场 AI 改造运动。
阿里 AI 应用战略的迁移
大模型爆发初期,跟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基于自研大模型,阿里推出 C 端生成式 AI 产品「通义」系列。
为争做中国版 ChatGPT,生成式 AI 应用一度是大模型公司争夺的热门形态。阿里也不例外。只是从始至终,通义似乎都不温不火,甚至有掉队嫌疑。
彼时通义产品团队还在阿里云业务下,缺乏消费市场的基因和资源,差不多位列第二梯队,和智谱清言、天工、光速写作、讯飞星火竞争先后。而依靠投放广告的 Kimi,大力转化自家巨大流量池的豆包,是去年国内广受欢迎的生成式 AI 应用。
可生成式 AI 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谁掌握真正的护城河。
今年 2 月,靠接入性价比大模型 DeepSeek 这一市场热点,腾讯旗下的元宝闯入大众视线。一个月豪掷近 3 亿元的推广费用之后,元宝一路赶超豆包和 DeepSeek,位列中国区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排行榜榜首。
元宝是不是一定就安全了,没有人知道。而且谁也不敢说,就是中国的 ChatGPT。毕竟 AI 应用的形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持续迭代。
用户增长压力下,为了留住用户,保持活跃度,和百度旗下的文小言类似,通义一度像个新闻资讯应用。打开就是「每日新鲜事」和「日期天气」,还会推送热点新闻。
年初,DeepSeek 风潮席卷之下,阿里也连忙升级了自己的大模型能力。3 月 10 日,通义 APP 版本升级,融入阿里最新推理模型通义千问 QwQ-32B 能力,上线智能体,通过增加投放力度推广新版本。
同时,更新大模型三天后,阿里也更新了对 AI 原生应用的下注对象,既有搜索产品夸克被推到台前。
和通义平淡的版本升级相比,夸克被重新定义为「AI 超级框」,整合了 AI 问答,AI 搜索和 AI 代理三大热门产品。夸克 CEO 吴嘉信心满满:「希望夸克 AI 超级框就像哆啦 A 梦的口袋一样,能够让用户在这里进入 AI 世界。」
从通义到夸克,外界将此解读为,阿里 AI 应用入口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AI 生态入口的调整在阿里集团内变化来得更早。
去年年底,通义团队一分为二。通义实验室留在阿里云体系内,继续负责基础技术研发。产品团队从阿里云智能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与夸克平级,共同探索 AI 的应用场景。今年 1 月,夸克将品牌 Slogan 改为「2 亿人的 AI 全能助手」,并与天猫精灵合并,规划新一代 AI 硬件产品。
2 月,阿里财报会议上,被分析师问及自家商业生态里最具潜力的 AI 应用时,集团 CEO 吴泳铭也提前预告,淘宝会陆续推出 AI 增强功能之外,还有通义和夸克这两大面向消费者的 AI 产品。其中,夸克是中国用户最多的智能搜索产品。
夸克赢得阿里集团内部战略地位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
从网盘到搜索再到超级 Agent,成立近十年后,夸克去年月活约为 7000 到 8000 万。这一数字接近豆包。去年 11 月,豆包月活约为 7000 万。
夸克是吴嘉从 0 到 1 的作品。全新夸克发布后,原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升任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夸克 CEO,直接向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汇报。吴嘉本人的变化也侧面说明,阿里的 AI 战略资源天平正在向夸克倾斜。
AI Agent 或许是阿里的强项?
夸克成为 C 位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用户体量优势。最重要的一重因素在于,就在大厂焦虑卡住 AI 入口的时候,新的技术风口又来了。
3 月 6 日,宣布开启内测的 2 天间,AI 代理(AI Agent)产品 Manus 的微信指数热度就超过了生成式 AI 产品 DeepSeek。一周后,OpenAI 推出全新 AI 代理工具。OpenAI 首席产品官 Kevin Weil 公开表示,2025 年将成为AI智能体爆发的关键一年,ChatGPT 和开发者工具将从回答问题转变为在现实世界中为用户执行任务。
就在 Manus 一枚邀请码被炒到上万元时,阿里官宣了 Manus 和自家大模型通义千问的底层合作。
微妙之处在于,整合了自家最新大模型的新入口夸克正是在新一轮 AI 代理产品热潮中发布的。
此前,人工智能明星科学家许主洪(Steven Hoi)被夸克招入麾下。他以低成本的多模态预训练策略研究闻名,将在阿里负责 AI To C 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 Agents 相关基础研究与应用解决方案。「智能体」也就是 AI 代理,更是通义和夸克最近广告投放素材中的重点。
而吴嘉也在采访中提到,不是 ChatBot、不是搜索,夸克希望可以做直接交付结果的「超级Agent」。
阿里将夸克推到台前的另一层深意或许在此,提前卡位新一波 AI 应用形态。问题是,阿里的优势何在?
AI 代理容易被复制,甚至会被闭源大模型的一次升级直接取代。一个极具冲击性的案例是,此前缺乏核心底层技术的开源社区 MetaGPT 团队,仅用 3 小时便成功复刻出 OpenManus 项目。
3 月 26 日,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 GPT-4o 新发布了文生图功能,先让付费用户把全网热门梗图都变成了宫崎骏动画世界的场景。未来几周内,它将向免费用户释出该功能。届时,专注文生图开源小模型的创业公司,将直接被一次大模型的更新取代。
这不仅是 AI 超级入口的连锁反应,还证明 AI 代理的产品能力依赖于底层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和推理能力。
国内开源社区 OpenCSG 创始人陈冉认为,「AI Agent 虽然潜力巨大,但尚未达到爆发的临界点。」一是,大模型还不足够便宜,仍需要降本增效。二是,Agent 对数据质量和数量的要求高,而数据的生成、归纳与收集方式尚未普及。
而这正是阿里的优势,也是它快速拥抱 AI 代理的缘由。比起生成式 AI,阿里似乎在 AI 代理领域的基因更强大。
首先,无论是注资收购创业公司,自主研发,还是接入开源大模型,在底层技术的多模态和推理能力竞赛中,阿里能够快速补齐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自研大模型通义千问不仅拿到过苹果的大单,还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大模型之一。截止今年 1 月,其 Qwen 系列开源大模型衍生出了 9 万个大模型。
除了开源的大模型技术生态,阿里还有开放的 AI 助理(AI Agent)开发平台,集成在钉钉里。
钉钉如今不再只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办公协同产品,还像是一个 AI 创业孵化器。当更多的开发者在钉钉上创建 AI 助理,钉钉作为平台就能够形成越来越多不同商业场景的数据处理框架。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随着 AI 代理的盛行,或许会改变 SaaS 的行业生存空间。
吴泳铭曾解释,未来的 SaaS 软件将变得越来越像 AI 代理驱动。企业未来使用的许多内部系统将变得更加像由多个 AI 代理组成的网络,协作并互相调用以提供服务,包括协助企业甚至进行重要决策。
基于此,摆在钉钉面前的就是巨大的机会,因为可以将各种代理集成到钉钉。
于是,到了今年,钉钉也加大了激励力度。除了拥有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最多的大模型之外,它还免佣金、免保证金和免算力费用。最新消息是,阿里集团拟收购陈航(无招)创办两氢一氧公司的投资人股份,交易完成后,陈航将重新回归,出任钉钉 CEO。
重心在新战场or旧领地?
从互联网发展历史看,不同时代的超级应用通常不会诞生在科技巨头现有的商业生态里。微信之前,腾讯有 QQ;字节旗下的抖音爆发在头条之后。阿里似乎是个例外。
阿里的移动船票,是 all in 无线战略的胜利,应用对象就是原有产品淘宝无线化。
AI 时代,尽管大厂都在开辟新战场,但对现有产品的 AI 改造,仍是外界关注的对象。甚至旧领地 AI 化,或许是未来大厂重点投入的对象。因为就目前阶段而言,硬件终端没有发生迁移,还是智能手机为主。
比如,微信如何做 AI,这是一根敏感神经,腾讯对此慎之又慎。毕竟引入 DeepSeek 搜索的小小动作,就掀起强烈风暴。
刘炽平在腾讯 2024 年度财报电话会上直言:微信因为涉及社交、内容、交易、办公等场景,为智能体提供了天然试验场。通过连接小程序,可以构建能调用多场景服务的智能体。但是这类体验需谨慎打磨,在保障数据安全与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稳步推进。
对阿里而言,现有业务的 AI 改造也是战略重心。
2023 年,阿里云峰会就高调官宣,阿里旗下所有产品未来都要接入大模型全面升级。最积极的样本是钉钉,之后包括淘宝、天猫精灵、高德等产品在内,都不同程度地体现 AI 功能。
今年 2 月财报电话会议上,当被问及阿里巴巴生态系统内和外部,最具潜力的人工智能原生应用领域在哪里时,公司管理层先是回答,所有应用都可能具备巨大潜力,之后最先点名的就是淘宝——「作为生活方式和消费的门户,正在进行大量的内部开发。」
淘宝 AI 化的方向,包括增加用户参与度,提高更高的交易频率。AI 客服、AI 生图,包括阿里妈妈的全站推广中使用的 AI 等等,都在逐渐增加 AI 含量。
但最新的消息是,淘宝针对生态内的 AI 内容进行了一波强治理:累计拦截过度 PS、AI 夸大的假图近 10 万张。AI 目前产生的还不是绝对正向效应。
除淘宝外,阿里 1688 也全面推出系列 AI 免费工具,希望在 B 端链条赋能商家。1.7 亿用户的高德也寄希望在被 AI 赋能之后,成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尽管还没有可量化的成绩显现,阿里至少对外展示了绝对投入的决心。
这背后也能折射出阿里对 AI 的野心。
2024 年 9 月云栖大会吴泳铭曾说,生成式 AI 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 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相比腾讯的步伐谨慎,字节的多方下注快速试错,这波 AI 浪潮中,阿里最为高举高打,对内对外给出「一切业务 AI 化」的基调。
阿里最为积极,也显得更为急迫。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