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4-03 13:56
906
本文由 连线Insight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连线Insight
文:纪德
编辑:子夜
那个曾经被称作“疯子”的产品狂人,钉钉创始人陈航(无招),在离开阿里四年后即将王者归来。
连线 Insight 了解到,阿里集团拟收购陈航(无招)创办两氢一氧公司的投资人股份,交易完成后,陈航(无招)将出任阿里集团钉钉 CEO。
无招是钉钉的灵魂人物,带领其实现了从 0 到 1 的突破。但商业世界从无永恒的主角。2020 年,无招与集团战略产生分歧,最终选择出走创业。接棒者叶军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钉钉从“规模扩张”到“健康盈利”的商业化转身。如今,钉钉已成长为拥有 7 亿用户、5600 家生态合作伙伴的超级平台。
就在人们以为这段故事已画上句号时,阿里又请回这位老将。这不仅是阿里 To B 业务线近年来的最大人事变动,更是其在 AI 时代的重要布局。
钉钉创始人无招,图源钉钉公众号
2025 年的阿里经历着关键转折。今年以来,其港股股价已经累计上涨逾 65%。其中 AI 业务是最重要的推动力。两个月前,阿里宣布千亿级 AI 资本开支时,市场用 14% 的单日涨幅表达了强烈看好。
但光有千亿级投入不行,通义大模型需要落地场景,企业服务业务亟待 AI 改造,而承载 7 亿用户的钉钉,必须从协作平台进化为真正的 AI 智能中枢。
这或许正是阿里召回无招的核心动因。一方面,收购其创业公司可以为即将到来的 AI 大战储备关键战力;另一方面,这位产品狂人当年能用“疯狂”模式打造现象级应用,如今或许正是钉钉 AI 突围的最佳人选。
这位归来的“破壁者”,能否带领钉钉再创奇迹?
钉钉为何需要无招回归?
无招的离开与回归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阿里战略重心的变化。
早期,无招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是钉钉成功的关键。2015 年,在“来往”项目受挫后,他准确抓住企业服务市场的空白,带领团队打造出 Ding 消息、智能审批等一系列颠覆性功能。
他认为,创新不是模仿,“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拼命跑”,而是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近乎偏执的创新精神,让他带领的团队,被外界戏称为“钉钉疯人院”,也让钉钉在协同办公领域站稳脚跟。
2020 年成为钉钉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钉钉不仅实现了规模突破——用户数突破 3 亿、服务企业超 1500 万家,更因阿里“云钉一体”战略的实施而迎来重大变革。
随着钉钉被整体并入阿里云体系,其业务重心开始向大客户服务转移,而创始人无招也随之调任集团,担任 CEO 张勇的特别助理。
这一职位在阿里内部通常意味着过渡安排,但一年后,无招并未转战其他新业务,而是选择离开出走创业,并带走了原阿里钉钉副总裁任卿、原阿里钉钉市场部负责人甘聪,以及原阿里钉钉首席架构师、CTO 朱鸿等核心骨干。
对坚持“服务海量小微企业”的无招而言,钉钉服务重心转向 KA,是一种理念颠覆,因此无招的离开也情有可原。
陈航创立“两氢一氧”后,与阿里的联系并未完全切断。两氢一氧公司就位于海智大厦 9 号楼,与钉钉所在的 5 号楼仅一街之隔。
他的创业项目也很快获得了元璟资本的投资,而该机构的创始人正是现任阿里 CEO 吴泳铭。两人渊源颇深:2010 年无招回归阿里
负责淘宝搜索,2015 年创立钉钉,关键节点都得到了吴泳铭的支持。
戏剧化的是,2023 年,阿里的战略再次调整,“云钉一体”战略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1+6+N”组织变革的启动,集团拆分为多个独立业务集团,钉钉从阿里云剥离,成为“N”中的独立业务单元,不再由阿里云直接管理。钉钉的独立,也标志着“云钉一体”战略的阶段性完结。
图源阿里巴巴集团官网
几乎与此同时,无招回归的传闻开始浮现——他在 2023 年钉钉生态大会上的开场演讲,曾让外界猜测这位“钉钉之父”是否即将重掌帅印。
2024 年,吴泳铭正式接任阿里 CEO 后,确立了“用户为先、AI 驱动”的新战略。过去一年,阿里为了加码 AI,在 C 端领域推出了 AI 旗舰应用“新夸克”,钉钉则被明确定义为“阿里 To B 最重要的 AI 应用资产”。
此时的钉钉,必须迎接从协同工具向 AI 智能体平台转型的关键挑战。而无招在低代码、开放生态上的积累,以及对中小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恰好契合这一趋势。
对吴泳铭而言,无招的回归不仅关乎钉钉的未来,更是阿里整体 AI 战略的重要一步。在“高管年轻化”的背景下,阿里需要既能理解集团战略,又能打破大公司创新瓶颈的实战派。
而无招正是这样的人选——他既能用“疯子”般的执着打磨产品,又善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商业场景的解决方案。
时隔四年,这位“旧将”的回归,或许正是钉钉在 AI 时代实现突破的关键。
帮阿里打 AI 硬仗,钉钉不能输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钉钉已成为阿里 AI 战略的核心战场。过去两年,这个拥有 7 亿用户的企业服务平台,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
钉钉的 AI 转型始于 2023 年 4 月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该阶段,钉钉与阿里云的协同作战,将大模型能力直接嵌入高频工作场景。
例如,用户通过简单的“/”斜杠指令,即可在文档、会议、审批等场景中唤醒十余项 AI 能力,让 AI 成为工作流中的自然组成部分。
2024 年成为钉钉 AI 发展的关键一年。随着 DeepSeek 等国产大模型突破长文本理解与复杂推理能力,AI Agent(智能体)的商业化前景骤然清晰。
OpenAI CFO 萨拉·弗莱尔在达沃斯预言,AI 现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AI Agent 将在软件开发、实验室研究和客户服务等领域担任 “员工” 角色。
吴泳铭也指出,生成式 AI 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 AI Agent 重构企业生产力。
钉钉迅速响应这一趋势,推出“AI 助理”平台,覆盖工单处理、法务审查等高需求场景。企业还能零代码定制专属智能体,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技术路线上,钉钉采取了开放策略。不仅接入阿里自研的通义,还开放对接包括 DeepSeek、智谱 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在内的多家头部模型,被内部戏称为“集齐七龙珠”。
这种多元模型架构,让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组合AI能力,例如教育机构偏好长文本理解能力,就可调用月之暗面模型;吸引了大量开发者,通过钉钉平台触达客户,截至 2024 年中,平台已汇聚超过 50 万个企业自建智能体。
钉钉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用户数据。
每天处理超 10 亿条消息,企业高频使用的考勤、审批、文档协作等功能,为 AI 技术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场景;积累的海量企业行为数据,通过阿里云的 RAG 技术(检索增强生成)可以反哺模型训练。
图源钉钉官网
但钉钉在做的事,竞争对手也都在做。飞书也在多个产品中融入了 AI 功能,包括内容创作、内容总结、数据分析等,也开放接入了多家头部模型。近期,广州白云机场中的一则飞书广告墙上,DeepSeek、MiniMax、月之暗面等国内九家头部的大模型公司 Logo 赫然在列。
面对激烈竞争,钉钉拿出了更多的筹码。
2025 年 3 月,钉钉推出“AI 创新 N 次方计划”,以极具吸引力的扶持政策加速 AI 生态建设。该计划推出“三免四助力”措施——免除开发者佣金、保证金及算力费用,同时提供品牌推广、销售渠道、技术支持和投资对接等全方位助力。
钉钉副总裁王铭甚至承诺“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要客户给客户”,展现出打造 AI 生态的决心。
钉钉作为阿里 AI+ To B 场景的唯一入口,阿里集团的态度也很明确,吴泳铭提到“集团另一块非常重要的 To B 资产是钉钉。在我们看来,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 AI 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的场景和机会。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面向 To B 领域的 AI 应用。”
从力度空前的开发者扶持,到无招等核心人才的回归,钉钉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阿里的 AI 战略版图中,钉钉凭借其连接技术与商业的独特价值,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个超级入口不仅承载着阿里 To B 业务的未来,更肩负着推动整个集团 AI 战略落地的重任。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