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3-25 13:38
1305
本文由 洞见新研社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洞见新研社
作者:辰纹
现在还要没有接入 DeepSeek 的科技大厂吗?
盘点下来,好像还真没有了。
从国外的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头部大厂,到国内的 BAT、华为和字节跳动,DeepSeek 出圈后不就,但凡叫得上名的科技大厂都做出了同样的一个决定,伸出双手“拥抱”DeepSeek。
媒体热衷于分析大厂们的决策带来的变量,在其中有一个问题被很多人忽略,那就是这些大厂之前自研的大模型怎么办?
接入 DeepSeek 的三种姿势
虽然几乎所有的科技大厂都接入了 DeepSeek,然而它们接入 DeepSeek 的深浅程度却存在差异,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
一是几乎没有保留的全面拥抱。
腾讯是其中的代表,同时也是最先做出反应的大厂。
从产品来看,腾讯首先宣布腾讯元宝接入 DeepSeek-R1 满血版,同时支持腾讯混元和 DeepSeek 两大模型;接着,在自家最核心的微信中灰度测试 AI 搜索功能;此后,腾讯地图、QQ 音乐、QQ 浏览器、腾讯文档等产品先后接入 DeepSeek。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接入 DeepSeek 的腾讯元宝是腾讯自研的 AI 助手,腾讯对这款产品的定位是“基于自研混元大模型的 C 端 AI 助手 App”, 相当于文小言之于百度,豆包之于字节,通义之于阿里。
腾讯元宝并不只是简单的接入 DeepSeek,当时还在微信这一最大的流量入口中给元宝提供九宫格下载推广,不但用红点、“new”进行醒目提醒,还在 logo 下标注“满血 DeepSeek”的提示,种种操作,足以窥视出腾讯拥抱 DeepSeek 的决心。
第二种情况是有所保留的“克制”接入。
最典型的就是字节跳动,根据公开信息,字节目前接入 DeepSeek 的 ToC 应用有悟空浏览器和即梦等,ToB 应用有飞书、火山引擎等。
字节跳动接入 DeepSeek 的应用数量不少,但都不是核心产品,抖音和豆包这两款字节在 AI 大模型时代最为倚重的超级应用始终没有向 DeepSeek 松口。
百度和阿里也较为类似。
百度的主力产品搜索和文小言虽然都已接入了 DeepSeek,但根据百度的官方公布,将在未来上线的深度搜索核心功能则还是来自于文心大模型的自研。
阿里这边,通义大模型的 C 端主力产品,定位为“全能 AI 助手”的通义 APP 目前尚未接入 DeepSeek。
很显然,百度和阿里的自研大模型产品都与 DeepSeek 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给自家产品的发展保留了一部分独立的空间。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云平台的接入,其用意有二,一是用 DeepSeek 为自己站台背书,反正是“免费开源”的,不用白不用;二是借助 DeepSeek 来自身自身在 AI 领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企业客户,通过提供 DeepSeek 模型的部署和应用服务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入来源。
相同的动作,不同的心境
大厂之所以会放下身段接纳 DeepSeek,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自家模型没有表现出“技高一筹”的压倒性优势,需要借助 DeepSeek 的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
各科技大厂的自研大模型受限于各自的训练数据,比如百度文心一言主要靠互联网文本数据;阿里通义千问来自于电商业务种的文本、图片、音频等多模态数据;腾讯混元为社交网络和用户行为数据;字节豆包的大量数据来自于抖音、字节跳动等自有业务;华为盘古大模型则是用了包含工业、气象、文图、图像在内的各类数据。
这就使得各家大模型的优势长板各有不同,比如文心一言在长文本处理和多语种对话上占优;混元在社交场景更胜一筹;豆包在生成内容和精准推荐上更为领先;通义千问在电商推荐场景响应更快;盘古执行速度和泛化能力出色。这也就使得,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在各个维度上都能碾压其他。
弗若斯特沙利文在《2024 年中国大模型能力评测》报告中也指出,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厂大模型都位于第一梯队,认为它们在技术能力上较为全面,用户量也相对较大。但哪家整体能力更为出色,没有给出明确判断。
具体到各家接入 DeepSeek 的深入程度,则在侧面反应出这些大厂们不同的心境,总结下来,就是腾讯最“投机”,字节最“傲娇”,百度和阿里则较为“现实”。
腾讯去年 5 月发布元宝时公开宣布,还没有做推流买量的准备,也没有对标竞品拉高整体规模的打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存在感都不是很强,不过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 汤道生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应:“我们在看到明确机遇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加大投入,协同作战可以很敏捷的。”
因而,当 DeepSeek 出现时,腾讯几乎是以 All in 的姿态接入,不难看出,在 AI 业务方面,腾讯依然贯彻的是一贯的投资逻辑,即在没有确定确切风向之前,先用自研产品占位,根据环境的变化,再对资源投入的规模进行调整。
相比之下,字节跳动对于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并不“服气“,有媒体报道称,字节内部认为,短期波动不能代表一款产品最真实的用户使用情况。
CEO 梁汝波在字节全员会上也表示,去年 9 月 OpenAI 发布长链思考模型,成为行业热点后,字节意识到技术重大变化,但“没有觉得要马上复现出来......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重大问题就争先,我们有机会更早实现。”
反馈到业务端,字节 3 月初上线了豆包大模型推理模式,覆盖问答、搜索、写作、和阅读场景,用户在输入框打开“深度思考“开关就可以直接体验。
今年,梁汝波对字节 AI 团队提出了“追求‘智能’上限”的首要目标,从首与 DeepSeek 的拉扯可以看出,字节对自家产品依然有着非常高的期望,同时也保持着自信。
百度和阿里则是出于现实的压力,希望尽快在产品侧能够给到用户更好的体验,以此为自研大模型争取更多的空间。
DeepSeek 不是唯一答案
大厂接入 DeepSeek,从短期看,能稳住当前业务,不至于被友商拉开距离,但从长期来看,仍然还有很多的不确定,DeepSeek 目前还有很多缺陷,比如通用能力不足、语言混淆、提示词敏感以及软件工程能力不足等,自己也无法回答未来仅凭一己之力就能解决 AGI 的所有技术问题。
如果将大模型看成一场长跑,DeepSeek 无疑处于第一阵营,可是,一时的领先并不意味着永远的领先,谁也无法保证 DeepSeek 一定能够以领先的姿态跑完全程。
RollingAI 合伙人刘开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尽管 DeepSeek 目前风头正盛,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适用,医疗、金融、教育等脑力劳动密度较高的行业适合接入 DeepSeek,但对于需要高互动、即时反馈的场景,例如电商客服、游戏陪聊、短视频营销等,DeepSeek 的能力并不突出。
除了技术上的适配,刘开还认为,企业接入 AI 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真正的挑战在于业务壁垒,包括企业内部知识如何让 AI 理解、业务流程如何与 AI 结合、数据安全和行业监管如何应对等问题。
行业普遍认为,算法和底层技术上的创新在开源的趋势下,无法构建竞争壁垒,但算法和创新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差,有了时间差,就有了生态上的领先,模型的效果容易提升,各家最终会趋向于同一水平线,只是生态是很难割舍的。
DeepSeek 现在被行业接受,被科技大厂们接入,只是 AI 企业应用的开始,可是大模型的探索还远远没有到底,就像马拉松比赛枪响后,大家刚跑出一公里时有一个跑得比较快的人,但接下来的路还很长。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条路上肯定不会只有 DeepSeek,明天突然跑出一个之前默默无闻,但更强大的黑马也犹未可知。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