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4-05-22 17:05
1156
本文由 脑极体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脑极体
作者:藏狐
2024 年以来,大模型的价格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且是全球性的。
海外 AI 巨头,OpenAI 和谷歌都在五月的新品发布会上,下调了模型调用价格。
OpenAI 的 GPT-4o 支持免费试用,调用 API 的价格也比 GPT-4-turbo 降低了一半,为 5 美元/百万 tokens。谷歌的当家王牌 Gemini 大模型系列,Gemini 1.5 Flash 的价格为 0.35 美元/百万 tokens,比 GPT-4o 便宜得多。
同样的“价格战”,也在国内开打。
5 月 13 日智谱 AI 上线了新的价格体系,入门级产品 GLM-3 Turbo 模型,调用价格从 5 元/百万 tokens,降至 1 元/百万 tokens。紧随其后的字节跳动,正式发布豆包大模型家族,其中的豆包通用模型 Pro 32k 模型,定价为 0.0008 元/千 tokens。
当一串代表价格的数字,成为各家发布会上最显眼的一页、最广为传播的信息,其他厂商为了不失去曝光度,不流失现有用户,当然也要有所表示,被动跟进,加入“价格战”。
就在今天,5 月 21 日,阿里云也抛出重磅炸弹,宣布通义千问主力模型 Qwen-Long,API 输入价格降至 0.0005 元/千 tokens。
大模型价格正在竞底,但究其本质,向下竞底是不具备“向上定价”的条件。将“降价”而非“卖贵”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大模型,是走不长远的。
降价的本质是无法“向上定价”
大模型百万 tokens 价格一再跳水,OpenAI 说是为了“造福世界”,谷歌说是为了扩大 AI 用户,国产大模型厂商也纷纷表示要让利个人和企业开发者。
那为什么 ChatGPT、Gemini 刚问世的时候,就敢于强势向开发者收钱呢?那时怎么不践行“造福世界”的初心呢?
我们越过那些官方的宣传辞藻,来看几组行业数据,就会发现:降价是一种必然。
第一,模型能力正在趋同,OpenAI /谷歌也没有护城河。
数据显示,自 GPT-4 发布以来,多个模型在 GPT-4 水平性能上的巨大收敛,然而并没有明显领先的模型。
就是大家都在向 GPT-4 看齐,但谁都没有突出优势。能力趋同的前提下,不得不放弃收费,靠降价/免费来争夺用户,保住地盘。
第二,大模型的边际收益正在持续走低。
Gary Marcus 博士在“Evidence that LLMs are reaching a 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and what that might mean”《LLMs 正达到收益递减的证据——及其可能意味着什么》一文中提到,从 GPT-2 到 GPT-4 甚至 GPT-4 Turbo 的性能变化,已经出现了性能递减的迹象。
在收益递减的背景下,意味着处理相同的任务,开发者的实际成本是在上升的。在 AI 创新商业化前景还不明朗的市场环境下,为了保住现有用户,大模型厂商必须给出有吸引力的对策。包括提供更小的模型,比如谷歌推出的 Gemini 1.5 Flash,通过“蒸馏”实现了与 Gemini 1.5 Pro 性能接近、成本更低。另一个手段就是直接降价。
综上,大模型降价的本质,是因同质化竞争+投入产出比降低,而无法卖贵、不敢卖贵的必然选择。
向下竞底的前途是没有前途
论迹不论心,只要大模型厂商的降价行动,能够切实惠及企业和开发者,当然是受市场欢迎的。
问题就在这里,企业和开发者能从中获得多大收益呢?
有人说,降低成本能推动大模型的“价值创造”,是错误的因果归因。大模型的“价值创造”,是以大模型本身为锚点,而非价格。
最直接的例子,ChatGPT 问世即付费,当时很多从业者都很开心,认为市场终于重返工程师主导的文化,技术为王,代码竞争,“没有那些精心设计的流量游戏或者运营技巧,没人会动砍一刀送 1000 个 token 的心思”。说明明码标价、为好东西付费的模式,才是开发者心中的良性商业模式。
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模型能力不行,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结果无法建立竞争力,无法从应用创新中获得商业回报。
有一个 SaaS 开发者直言:“我们折腾了一年(做基于 LLM 的产品),也有不少用户提出了付费需求,但我们感觉做不到 SLA,全部婉拒了。”所谓 SLA,是指一定开销下,服务商与用户之间的一种协定,来保障服务的性能和可靠性。
开发者和 ISV 服务商,如果被低价吸引,但底座模型的能力却不行,不能解决用户的问题,赚不到钱,还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和工程团队,那最后实际的沉没成本,可比调用省下的仨瓜俩枣大多了。
正如微软所强调的那样,大模型“仍将是解决众多复杂任务的黄金标准”。所以,良性的商业模式,是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商业化版本上同时兼顾普惠。
以下图来说,逐步进入到低价高质的绿色区域,也是“最具吸引力象限”。
从图中不难看到,GPT-4o 是目前质量最高、价格相对降低的位置。
而放眼国内的厂商,模型能力如果达不到 OpenAI 的水平,一味拼价格并不是一个好策略。
可以推演一下,打价格战,会发生三种情况:
最乐观、最好的结果,是大模型厂商靠低价吸引用户,用户数量和使用量的规模化增加,能够低效甚至超过降价的亏损,实现盈利。而即使是最好的情况,大模型企业也会在短期内,利润受到挤压,财务表现可能会受到来自资本市场或投资人的压力。
至少目前来看,可能性很小。降价或许能够吸引不少用户尝鲜、试用,但最终模型能力才是沉淀下来的主因,留存率并不一定理想。
用户增长不确定,大模型投资成本却在节节攀升,意味着大模型厂商的风险敞口不断扩大,由此带来打价格战的一种最坏情况:国内大模型厂商被迫跟进价格战,不断压缩本就不大的盈利空间。
Anthropic 的 CEO 曾向媒体透露,目前正在训练的模型成本已接近 10 亿美元,到 2025 年和 2026 年,将飙升至 50 亿或 100 亿美元。
这意味着,一旦大模型企业为了“价格战”,现金流会持续承压,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招募 AI 人才、升级基础设施、部署数据中心、升级网络等投资中去,模型进化与迭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让国产基座模型进入发展瓶颈期,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各界用户早已在各个模型厂商的宣传布道中,拔高了对大模型的期望值。一味推广低质低价的使用体验,让人们对AI失去信心,觉得大模型不够万能、啥都干不好,对这一轮大模型主导的 AI 热潮,将是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也不必过于焦虑。最坏情况和最好情况一样,发生的概率不大。现实中最有可能的,是大模型行业在最佳和最坏情况之间震荡。
一部分模型性能领先、商业模式向好、客情关系良好、现金流相对充裕的厂商,能够在跟进降价的同时,保持对底层创新的持续投资,但长期可以摊薄研发成本,靠规模增长来实现收入上涨。而注定也有一部分企业会在价格战与现金流压力下,被震荡出局。
一个 AI 公司创始人就表示:其实挺期待 AGI 到来的,虽然能秒灭我们这种小团队,但至少大家都解脱了。
说到底,一味打价格战,AI 巨头有没有前途,不一定,但创新型小公司,一定危险。
降价的前提是有“向上定价”的实力
有必要叠个甲,我们不反对大模型降价,鼓励大模型厂商为个人和企业开发者减轻负担。
只不过,当舆论各方都关注“低价”的时候,当一场大模型发布会的亮点是百万 token 价格小数点后有几位,当大模型的商业模式从技术为王,变成“羊毛出在猪身上”、把用户当成流量商品……有必要再重申一下:新技术,是大模型产业的“震中”。
高科技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要在一波又一波技术浪潮中,同时扮演“颠覆者”和“防御者”。拿大模型来说,厂商必须有至少两个梯队来参与竞争。
一个梯队负责进攻,孵化全新的模型和产品,追逐技术上的颠覆式创新;另一个梯队负责防御,通过低价、生态等守住现有业务和用户,抵御对手的袭击。
而当前,大模型厂商的更优先事务,不是“向下降价”,而是塑造“向上定价”的可能性。
将自家大模型矩阵中的某一些特定模型,做一个极致低价,是很容易操作和吸引眼球的。能把大模型卖出去,向上定价,向价格段的上游迁移,才是 AI 实力的体现,才能让企业保有更长的生命力。
举个例子,GPT-4o 虽然免费,但免费版本只提供有限的次数,而天花板级别的语音交互能力又带来了极强的付费潜力。此外,GPT-5 也早就被曝已经做出来了,只是 OpenAI 没决定好何时推向市场。谷歌也采用类似的策略,更低价格、更低成本的模型,与高性能的付费模型,以及庞大的软硬件生态来让 AI 落地,共同构成商业版图。
当前国产大模型亟待完成的,是能力突破的技术进击。
从我们了解的大模型使用情况来看,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最在意的商业化问题,仍然要靠模型本身的进化来解决,比如说:
目前阶段,很多任务场景,大模型连兜底的效果都还没有搞定,距离 SLA 级别的收费标准差距很大,无法达到商用;
精调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场景,但难以泛化。有些场景的大模型精调效果,还不如用传统的小模型。这不是大模型“够不够便宜”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用”的问题;
最终用户愿意付费的 AI 应用,必须真正做到降本增效,学习成本高一点都不会用。这就需要服务商和开发者详细地拆解任务流程,不忽视任何微小的业务细节,量身定制,降低整个开发过程的周期和难度,或许比降价更有吸引力。
其实,大模型质价比的“最具吸引力象限”,已经说明了,质量做高的前提下,实现价格更优,才是大模型商业化的可持续之路。
向下竞底只是权宜之计,能够“向上定价”的大模型才有未来。
*插播一条消息: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AI+跨境电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让不同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展示在AI跨境电商领域的服务和产品,促进行业内的信息流通和合作机会,白鲸跨境与白鲸技术栈正在招募一群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伙伴,共同绘制AI+跨境电商的生态图谱!如有感兴趣者,可点击下方链接进行报名。
AI+跨境电商图谱招募令报名链接:https://www.baijing.cn/activity/1636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