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3-05-17 16:39
2988
本文由 慢放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作者:关键帧
编辑:Han
ChatGPT 火了,科大讯飞仿佛一夕间“铁树开花”。伴随着 OpenAI 的热潮,科大讯飞开年以来股价屡创历史新高,自 1 月中旬科大讯飞股价开始上扬到 2 月 10 日,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其累计涨幅达 44%,市值达 1113 亿元。
三个月的翘首以盼后,日前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大模型“星火”终于正式推出,并宣称到今年 10 月 24 日,“星火”将在通用的认知大模型能力上对标 ChatGPT,在中文上超越,在英文上达到相当的水平。此言一出,科大讯飞股价再度涨停,收报 63.86 元,涨幅达到 94.52%,总市值高达 1500 亿,成为名副其实的“赢家”。
与其他玩家“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大模型一经推出就宣布将采用 1+N 布局体系,从教育、办公、汽车、数字员工等业务方向进行多场景覆盖。似乎正如其董事长刘庆峰 PPT 上所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诞生之际就背负着科大讯飞“燎原”的期待。
但在当下拥挤的大模型赛道,科大讯飞的“星火”真的能“燎原”吗?
一个 Flag,一个涨停
科大讯飞“超越 ChatGPT”的 Flag 带来涨停,有媒体认为这是“国产大模型流行放狠话”“大佬们拉涨股价”的操作。
同时,其他的同赛道大佬也更倾向于认为目前国内大模型发展与 OpenAI 之间还存在差距。此前王小川就表示,OpenAI 比国内领先三年时间,追上 GPT-3.5 可能一年时间是有机会的,但目前 OpenAI 已经达到 GPT-4 的级别,GPT-5 也在训练过程当中了,因此“追上”需要三年。
▲图片来源:科大讯飞微博
周鸿祎也称他同意王小川的观点——差距最少有两年。他认为,后来者在大模型技术领域肯定是模仿,但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越来越了解,未来有可能会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现在一上来就说能超越的都是吹牛”。
更有意思的是,金融界的报道中提到问 ChatGPT“怎么看待科大讯飞号称 10 月 24 日前超过你,他们有没有在吹牛?”ChatGPT 回复:“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吹牛,但是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确实很令人惊叹。也许我们可以等到 10 月 24 日后,再来评判他们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横向对比,科大讯飞这一次 Flag 确实是立早了。虽然大模型发布及高目标带来了超高市值,但是否也可能是被提早地过高估计?
自 ChatGPT 爆火之后,国内的百度文心一言、华为盘古、360 智脑、商汤日日新、阿里通义千问、京东灵犀、昆仑万维天工等大模型先后登场,美团的王慧文、搜狗的王小川也开始在大模型领域创业。在科大讯飞之前,百度、阿里巴巴和商汤科技都发布了类 ChatGPT 大模型,他们在资本实力、技术积累、产业经验等方面均不逊色于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不仅面临着众多强劲对手的竞争压力,在热潮之下的增长或也无法持续。据第一财经统计,此前百度的大模型推出后,股价一度跌停,并在第二天大幅上涨。目前百度在港股股价较今年最高点已下跌超过 30%;商汤大模型发布至今,股价也从今年年内最高点下跌超过 50%。
除了对手林立,科大讯飞在 AI 赛道虽布局广泛,但面对用户端却较为缺少突破性的产品。据悉,科大讯飞用户产品主要以 AI 办公与 AI 学习两个领域为主,办公方面的主打产品还是智能录音笔、翻译机为主,另有智能办公本、无线麦克风、会议耳机和智能投影仪等。学习方面,科大讯飞也有学习机和 AI 翻译笔等产品,但网易有道、学而思同质化产品与其存在长期竞争,大家几乎也不分伯仲。
纵然竞争激烈,科大讯飞依然要讲出大模型的故事。对于百度与科大讯飞这样多年押注 AI 的企业来说,随着技术成熟 AI 产业终于迎来爆发窗口实属不易,在“大模型之争”中,他们必须站住自己的位置,如果做不出来将很难翻身。
尤其是科大讯飞,面对营收增长放缓、利润降低等“天花板”,更需要借“大模型”推开未来之门。据公开信息,科大讯飞 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 188.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77%;实现归母净利润 5.61 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63.94%;在收入端,与 2021 年的 183.14 亿元相比保持微增;在利润端,2022 年 5.61 亿元的利润较 2021 年的 15.56 亿元大幅度降低。
▲图片来源:科大讯飞微博
下降趋势未在新的一年得到控制。2023 年第一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收 28.9 亿元,较 2022 年同期下降 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790 万元,同比暴跌 15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 -3.4 亿元,对比上年同期猛降 332%。
从业务结构来看,科大讯飞教育收入占比最高,2022 年录得 61.6 亿元,占总营收的 33%,为最核心收入来源,但该业务增速正在逐渐降低。
蓝筹企业评论统计,2021 年,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及服务业务收入 60.0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9.47%,而 2022 年收入则为 61.61 亿元,增速仅有 2.56%,是自 2016 年以来的最低增长。同时,2022 年,科大讯飞教育产品及服务业务毛利为 30.43 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 -1.94%,这也是自 2016 年来,该业务毛利首次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在智慧城市、智能汽车、智慧金融等业务的增速也不快。其财报显示,2022 年智能汽车业务营收为 4.65 亿元,同比增长 3.37%,仅占整体营收规模的 2.47%。而虽然科大讯飞在 ToB、ToG 两个领域也均有布局,但这两端的变现难、周期长,让短期内的盈利也并不容易。
核心收入来源增速放缓,其他业务领域暂时还未成熟,科大讯飞必然需要押注大模型创造收入,也需要这样一个“故事”为公司再添想象。
纵然饱含期待,但“星火”若要靠多场景取胜,形成“燎原”之势也并不容易。
从官方信息来看,科大讯飞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智慧驾舱等领域皆有布局,目前智慧医疗与智慧驾舱也亦取得一定进展。科大讯飞财报显示,2018-2021 年其智慧医疗业务营收分别为 0.75 亿元、1.85 亿元、3.13 亿元和 3.38 亿,三年间增长超3倍,是科大讯飞增速第二的业务,仅次于智慧教育业务;2022 年,“智慧医疗”营业收入合计 4.67 亿,占营业收入的 2.47%.
▲图片来源:科大讯飞微博
据悉,在“大模型+智能座舱”方面,科大讯飞也已为数千个车型提供业界领先的智能语音交互服务,提供多轮、多人、多区域、多模态的语音交互,累计服务用户已经超过 4610 万。
但多场景铺开必将产生更大投入压力。数据显示,2022 年科大讯飞在认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方面持续积累,共投入研发费用 33.55 亿元,同比增长 14.28%;其中,在教育、医疗等持续运营型根据地业务的拓展、新产品研发以及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方向新增投入约 8 亿元。
对于 2022 年业绩的下滑,科大讯飞方面也表示,因为公司 2022 年在教育、医疗等新增投入 8 亿元,而这些投入在 2022 年尚未形成收入。
更大的挑战在于,科大讯飞在多场景中均面对强劲对手。除了“大模型+AI 学习机”网易有道、作业帮、学而思等都在做,在“大模型+讯飞听见”所针对的 AI 分析文字内容方面,介入千问大模型后的钉钉也具备同类功能;在“大模型+智能驾舱”维度上,还有百度、华为等有实力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大模型+数字员工”竞争更加激烈,微软小冰已经得到了非常成熟地应用。
正如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纪荣嵘所说,大模型最终要用到车载、机载、电载等应用上,在无人机等设备中,硬件大一些,成本就以倍数上涨,多一点计算空间就会增加巨额的硬件成本,所以“各个企业不要只关注模型做大,还要思考怎么样把大模型做小”。
「慢放」亦认为,AI 的爆火是创造惊喜的产品,而不是多场景取胜。如 ChatGPT 在“认知”层面的优越表现,及 Midjourney 在 AI 生成摄影精彩绝伦的效果,中国 AI 企业应该也瞄准超越性的产品。
作为 AI 领域代表性企业的科大讯飞,一定程度上也承载着“国产大模型”的希望,更应该在具体的应用场景实现超越性的创新,拿出令业界惊艳的产品或技术成果,成为 AI 行业的“启明星”。
参考资料:
1.港股解码丨受益 ChatGPT,科大讯飞大涨 44%,已突破千亿市值!
2.第一财经丨国内 AI 大模型竞争升级,科大讯飞今年股价已翻番
3.第一财经资讯丨周鸿祎谈大模型扎堆:现在说超越 ChatGPT 的叫吹牛
4.金融界丨又一家A股公司发布 AI 大模型,号称半年内超过 ChatGPT,股价应声放量涨停
5.蓝筹企业评论丨科大讯飞利润大幅缩水,“AI2.0”能否起飞?
6.中科财经丨科大讯飞加码AI医疗:人工智能新拐点 讯飞医疗如何突出重围?
7.经济参考报丨科大讯飞2022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14.28% 认知智能方面持续积累
8.中国青年报丨除了推出大模型,AI 发展还应做什么?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