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5-05-20 15:04
843
本文由 雪豹财经社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雪豹财经社
作者:高越
4 月 19 日的首个机器人马拉松,20 个大大小小的机器人上演了一场略显滑稽的比赛。有的横冲直撞碰坏了围挡,有的晃晃悠悠走不准直线,还有的刚起步就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仿佛是一种隐喻:当火热的 AI 被各个赛道拥抱,比梦想更先落地的,可能是略显冰冷的现实。
在各个平台上大量涌现的AI短剧也不例外。它们大多以奇幻、玄幻与科幻题材为主,普普通通的职场打工人可以幻化成各种动物,或者去另一个世界送外卖,甚至作为巨变下的幸存者进入未来世界。
2025 年下半年,将迎来 AI 短剧的井喷。但在风风火火的热闹之下,更多的是 59 分的作品和空空如也的钱袋。
59 分的“PPT 式短剧”
真刀真枪尝试之后,短剧制作人、导演周鑫(化名)发现,AI 短剧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为了做出一部职场奇幻 AI 短剧,周鑫的团队投入大量人力、精力和资金。他们购买了市面上几乎所有AI工具的会员,但往往要抽二三十次才有一个勉强过关的镜头。AI 工具画的分镜不理想,周鑫只好找一个人专门负责画分镜,前后画了几百张。
半个月左右,6 集成品,成本大约六七万元。
但这部作品里充满了 bug。只有大场景看起来够酷炫,其他几乎全是短板:人物 AI 味太重,说台词时光发声音不动嘴,剧情几乎全靠后期配音推动。比起短剧,它更像是一个配音秀。
“实际效果只有构想的三成左右。”周鑫说。
AI 工具生产的“59 分作品”并不少见。很多观众调侃,AI 短剧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还有人将镜头不流畅、节奏奇怪的作品评价为“PPT 式短剧”。
陈嵩(化名)的影视制作公司主要拍企业广告片、宣传片,从去年开始尝试短剧,主要是古偶、霸总题材。今年,陈嵩发力 AI 短剧,想走类似于《三体》的科幻路线,一共 8 集,每集四五分钟,“几乎每天都在爆肝制作”,陈嵩和团队自认为制作精良,能爆出火花。
这部短剧第一集在抖音等平台上线后,点赞量有 7000 多,随后一路走低,最后一集只有 200 多赞。虽然有人在评论区说这是他看过“最自然、最有大片感”的 AI 短剧,但并没有多少人观看。
社交平台上的AI短剧
图源:小红书
有十几年影视行业从业经验的宋方用(化名)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招聘了两名有 AI 经验的员工自学各种AI工具,还招了一个 AI 运维,专门测试不断更新的功能。但 AI 短剧的开工之日,却被一再推后。
宋方用发现,AI功能更新迭代的频率太快。很多时候,AI 短剧刚做完,新功能就出现了,甚至作品还没出来就有了新功能,这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还未上线就已过时。宋方用的小团队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新技术上,到现在都没能有一部成品短剧问世。
看过大量 AI 短剧后,宋方用发现了一个让他更悲观的事实:这些 AI 短剧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短剧,它们只是为了使用 AI 技术才去进行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舍弃、放低预期。
“就像是为了醋,包了一盘饺子。”宋方用告诉雪豹财经社。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 AI 短剧风口,掺杂了太多从业者的美好想象。
风口正热,冷水已至
陈嵩曾问过一位同行,是否准备做 AI 短剧。对方反问:现在还有谁不做 AI 短剧吗?
也是在那一刻,陈嵩下决心亲自试试水深浅。
很难说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但行业内几乎每家公司都在尝试 AI 短剧,唯恐脚步慢了落于人后。
业内流传着太多令人振奋的故事:在全网拿下 5000 万播放量、抖音原生端收益超 30 万元的《兴安岭诡事》导演丁宽透露,11 集篇幅耗时 3 个月完成,制作成本只有实拍的一两成;《我在另一个世界送外卖》的导演高鹏飞则表示,AI 承担了 70%~80% 的工作量,原本需要一两百万投资的剧,成本减少了 90%。
《兴安岭诡事》短剧画面
图源:抖音截图
按照业内平均水平测算,依靠 AI 工具制作短剧,成本通常只需要实拍的两三成,最少只要一成。
陈嵩一直想拍科幻短剧,AI 降低成本让这个梦想看起来触手可及。宋方用的设想则是由真人拍摄大部分剧情,制作成本高的大场面用 AI 制作。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 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34.9% 至 504.4 亿元,首次超越同年的电影票房。
但高鹏飞听说,去年有些同行投的 5 个项目,有 4 个都在赔钱。在他看来,AI 才是新的风向。
抖音先后推出《无名特攻队》《玄幻:从拉二胡开始》等 AI 短剧,快手也有《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新世界加载中》《浮梦吟》等作品。
抖音和快手举办了各种 AIGC 短剧比赛,在社交平台上的短剧比赛群里,随处可见“求组队”的创作者。按照双方推出的 AIGC 短剧扶持计划,抖音为精品短剧提供单部 15 万、30 万和 50 万元不等的保底收益,快手针对合作项目参投比例达到50%。
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 AI 短剧,比如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剧乐部影视、白丁影视和九州文化联合出品、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番外的《大冲运》;华策集团短剧团队制作的《我在冷宫忙种田》。
一些小型创作公司也在发力 AI 短剧,比如灼见智能的《35 岁社畜默示录》登上春节期间抖音短剧热播推荐榜,触飞瑞拓的《白狐》号称“国内首部全 AI 流程微短剧”。
但火热的风口之下,被泼冷水的人为数不少。探索至今,入局者们仍然被难以逾越的问题困住。
谁能拿到船票?
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主体一致性。
由于 AI 短剧是文生图-图生视频,人物主体很难保持一模一样,说话对口型也常穿帮。画面中的环境和其他主体也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宋方用告诉雪豹财经社,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和工具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影视作品讲究镜头语言,“场景切换、氛围制造,节奏呈现,都要靠镜头的推拉摇移去实现,而不是用 AI 做成动画 PPT”。
除此之外,在实际学习和操作中,宋方用发现,AI 适合科幻、玄幻和奇幻题材,想要剧情好看,往往需要导演有超现实的创意和脑洞。但 AI 工具毕竟是人基于现实逻辑去训练的,这些脑洞通常很难被 AI 工具所理解,也就无从实现。
多位短剧从业者告诉雪豹财经社,现在的 AI 技术可以制作一个精良的两三分钟 AI 短片,但想要制作一个总时长 100 分钟、有故事线的短剧还达不到标准,更看不到商业化的可能。
一位资深短剧从业者告诉雪豹财经社,即使短剧节奏已经很快了,很多观众仍然习惯以 1.5 倍速观看。他们不在乎视觉效果,而是更看重台词和剧情推进。因此,相比起短剧,AI 更适合制作成本更大的项目,比如网络电影和电视剧。
这意味着,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的 AI 短剧,更像是为 AI 影视作品试错铺路的“炮灰”。
从业者们的集体判断是,如果 AI 技术在一年内有突飞猛进的变化,AI 与短剧也许能碰撞出更多可能。只不过,提前布局需要大量资金、人才和试错空间。
《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图源:抖音截图
更有机会跨过高门槛、拿到未来船票的,是大型传统影视公司。博纳影业成立了 AIGMS 制作中心,并表示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后,未来将继续制作有关故宫、兵马俑、楼兰、喜马拉雅等其他古文明IP的作品。华策集团也已成立 AIGC 应用研究院。
类似《兴安岭诡事》这样触碰到商业化可能的短剧团队,也有底气继续摸索。导演丁勇透露,他们想主打男频市场,围绕地域 IP、民俗题材推出《哀牢山诡事》《丰都诡事》系列,形成一种近代奇幻风格。这也是当前最被观众接受的 AI 短剧题材。
但更多创作者只能是草草尝试、草草退场。
周鑫决定放弃 AI 短剧,回归到真人实拍的传统制作中来。宋方用则决定更加谨慎地使用 AI,先尝试着加入几个 AI 大场景,再做后续打算。他们仍然相信,AI 短剧的风,能把人吹到想象空间更大的远方。
只不过,这个远方,并非人人都可抵达。
封面来源丨《片场风云》剧照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