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Kitty • 2024-01-19 17:58
1532
本文由 DoNews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文章来源于:DoNews
撰文:张宇
编辑:杨博丞
号称 AR“四小龙”之一的 Rokid 再度获得巨额融资。
1 月 8 号,Rokid 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了《灵伴智能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谋共建元宇宙产业发展,并展开深度合作。与此同时,Rokid 还完成了 C+ 轮融资,融资规模接近 5 亿元,本轮融资由合肥市政府整体牵头,并引入多家财务和战略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乘着 AR 产业的“东风”,Rokid 最近几年频繁获得融资。2023 年 4 月和 11 月,Rokid 分别获得余江区工业投资集团投资的 1 亿元战略融资和网龙网络投资的 2000 万美元战略融资。而在 2014 年至 2022 年,Rokid 还累计获得过9轮融资,其中仅 2022 年一年,Rokid 就获得了 4 轮约 13.59 亿元的融资。值得注意的是,Rokid 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 MFund 魔量资本、IDG 资本、元璟资本、淡马锡等多家顶级机构。截至目前,Rokid 的估值已达到 10 亿美元,跻身新晋“独角兽”企业之列。
图源:天眼查
尽管 Rokid 备受投资机构青睐,但其前路却并非坦途。日前,苹果的首款头显设备 Vision Pro 在 Apple Store 美国区上线了预售海报,据悉,Vision Pro 将于 2 月 2 日在美国正式发售,起售价 3499 美元,研究机构 Canalys 预测,Vision Pro 上市五年后产量可能会增加至 1260 万台。除了 Vision Pro 强势入局之外,OPPO、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杀入了消费级 AR 眼镜领域,令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充满变数。
在消费级 AR 服镜市场尚末大规模爆发的背景下,Rokid 能否突破重重围堵并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仍是一件未知的事情。
押注工业领域
Rokid 创立于 2014 年 7 月,是一家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的产品平台公司,致力于 AR 眼镜等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及以 YodaOS 操作系统为载体的生态构建。目前,Rokid 旗下研发的 AR 眼镜包括 Glass 系列、Vision 系列、Air、Max 系列。此外,2022 年 10 月,Rokid 发布了“元宇宙新物种”Rokid Station;2023 年 8 月,Rokid 发布了消费级 OST(Optical See Through)个人空间计算平台 Rokid AR Studio。
事实上,Rokid 的产品布局较为广泛,尤其在工业领域,其分别于 2020 年和 2021 年推出了工业用防爆 AR 智能头盔 Rokid X-Craft 和工业用 AR 眼镜 Rokid Glass 2。
其中,Rokid X-Craft 是首款搭载 5G 模组的防爆 AR 智能头盔,能够与传统的安全帽适配,具备防爆、防尘、防水等特点,将混合现实技术、图像和语音识别、5G 等全球最前沿的技术运用到工业领域,为工人提供更高效、安全的工作方式,而 Rokid Glass 2 配备了 Rokid 自研的全语音操作系统,实现了 AI 语音与 AR 的充分融合,工人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进行操作,无需动手即可实现各种功能,如录像、查询、通讯等。
C+ 轮融资完成后,Rokid 将以合肥为根据地,面向全球举办元宇宙的开发者大会,加速促进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并将在合肥落地三个项目,分别是工业元宇宙总部、生态中心及研发中心。
工业领域业务是 Rokid 的重点业务,也是 Rokid 在合肥布局的重点工作。据悉,Rokid 的 AR 眼镜商业化落地的三个方向分别是文旅领域、消费端和工业领域,其中,工业领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方向。Rokid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表示,2023 年 Rokid 的营收同比增长 200%,其中工业领域占 Rokid 整体营收的 1/4,还有很强的增长态势,2023 年来自工业领域的营收同比增长 100%。
在工业领域,AR 眼镜具备很大的优势,覆盖场景包括工业质检、远程协作、辅助装配、安全培训等等。
目前,Rokid 与工业领域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分别是定制化解决方案:Rokid 根据工业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定制化的 AR 解决方案;培训和指导:Rokid 的 AR 技术可以用于工业领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远程协作:Rokid 的 AR 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协作,帮助企业实现跨地域的合作和交流;数据分析:Rokid 的 AR 技术可以与工业大数据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优化生产和管理效率。
尽管 Rokid 在工业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重重困难,比如 AR 眼镜的硬件设备需要具备高精度、低延迟、高稳定性等特点,以满足工业领域的实时性要求。然而,现有的 AR 眼镜设备在小型化、重量、性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难以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再比如 AR 眼镜需要提供自然、直观的交互方式,以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然而,现有的 AR 眼镜在交互方式上仍存在限制,如语音识别精度、手势识别准确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此外,不同的工业场景对 AR 眼镜的需求和功能要求不同,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进行定制化开发和应用,这对于 Rokid 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入局空间计算,对标 Vision Pro?
2023 年 6 月,在苹果举办的 WWDC23 上,Vision Pro 横空出世,苹果 CEO 蒂姆·库克表示,“Apple Vision Pro 将开启空间计算时代”。
两个月后,Rokid 在 2023 Rokid Jungle 发布会上推出了消费级 OST(光学透视)个人空间计算平台 Rokid AR Studio,其由 AR 空间计算眼镜 Rokid Max Pro 和 AR 空间计算主机 Rokid Station Pro 组成,宣称“空间交互时代”正式拉开帷幕。Rokid 也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入局消费级空间计算的企业。
图源:Rokid发布会
所谓空间计算,本质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在 XR、3D、计算机图形学、机器视觉、物联网、传感、体感、AIGC 等融合技术的加持下,用户可利用 MR 头显等终端以及空间操作系统身临其境地与数字内容和空间环境进行互动。空间计算强化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虚实融合,应用场景十分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Rokid 在空间计算场景下已经实现了初步落地。目前,全国至少有 300 家博物馆均有 Rokid AR 眼镜。在数字展陈方面,Rokid 通过 YodaOS-Master 操作系统和 AR 创作工具 Rokid 灵境,使得展览形式发生改变,比如自然博物馆将消失的物种通过 AR 进行复原、购物商场把宇宙空间搬进了室内等。
有观点指出,Rokid AR Studio 是在对标 Apple Vision Pro。对此,祝铭明表示否定,“Rokid 就是自己,但二者会是空间计算时代的两个经典品牌。”
“在 Vision Pro 发布之后,未来纯 VR 将不复存在,只会剩下两种 AR 产品的不同技术路线:分别是以 Vision Pro 为代表的 VST(视频透视)以及以 Rokid 等采用的 OST(光学透视)技术路线。苹果的 Vision Pro 在当下不会给 Rokid 造成直接冲击,作为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重量级与轻量级的产品在未来也会同时存在。”祝铭明称。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空间计算的前提在于生态、硬件配置、网络、芯片和算法的紧密相连与协同,当前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虚实融合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距离成熟的用户体验尚有一定距离。不容忽视的是,空间计算的每一项能力都是技术打磨以及供应链培养后的结晶,每一项能力都具有极高壁垒,并且组合之后的壁垒更高。Rokid 最终能否留在牌桌上,关键还得看是否拥有真正的硬实力。
生态和技术仍然缺失
艾瑞咨询发布的 2023 年 H1 国内消费级 AR 眼镜主要线上平台市场销售报告显示,雷鸟创新延续优势并进一步扩张,以 32.9% 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Nreal 和 Rokid 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分别以 22.9% 和 19.7% 的市场份额斩获第二名和第三名,而华为以 11% 的占有率跃升至第四名,INMO 影目以 5.2% 的份额位列第五名。
尽管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三名,但 Rokid 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消费级 AR 眼镜的内容生态不够丰富,远远无法与智能手机的内容生态相提并论,并且应用端也始终未出现爆款产品。最重要的是,内容生态无法仅依靠 AR 眼镜厂商开拓,还要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不是短期内能迅速解决的事。在此困境下,AR 眼镜的发展方向便是先借用智能手机的内容生态,然而带来的后果是,虽然 AR 眼镜补上了内容生态的短板,但却最终沦为了智能手机的配件。
艾瑞咨询认为,理想状态下,硬件、软件、内容呈螺旋促进模式,环环紧扣且相辅相成。目前国内 AR 消费级应用生态基本移植手机 2D 应用,没有真正带有 AR 功能、发挥 AR 虚实结合、交互能力价值的应用;应用场景大多停留在大屏,作为手机配件存在,应用于观影、游戏等比较小众场景。整体行业等待爆款产品出现,激发产业活力。
其次,消费级 AR 眼镜的技术成熟度较低。根据艾瑞咨询梳理 AR 核心技术发展情况的发现,目前整体技术尚不成熟,单一环节的提升难以攝动全行业的攀升。短期内(3-5 年)可商业化落地的技术尽管已实现较大飞跃,但相较于主要落地场景的已有成熟方案来说经济效益仍然很低。长期来看(5 年后),尽管各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相对明确,但技术成熟的时间节点较远且阶段变现能力弱。
显然,消费级 AR 眼镜仅适用于微交互,即便一应用场景域或软件融合并应用了 AR 眼镜,带来的也只是新鲜体验,并不具备颠覆性意义。未来,完善内容生态及相关技术,挖掘适合 AR 眼镜的使用场景和定位,仍是 Rokid 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