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统治AI游戏时代?腾讯、网易、米哈游技术暗战

HelloKitty 2025-08-06 16:29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937

本文由 洞见新研社 撰写/授权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以下文章来源于:洞见新研社

作者:辰纹

游戏行业的“产能天花板”正被AI技术轰然击穿。

腾讯、网易、米哈游……所有的游戏厂商都在押注 AI,腾讯混元发布混元游戏视觉生成平台,分钟级生成高精度游戏角色;网易《蛋仔派对》借 AI 实现 UGC 创作平民化;米哈游新作更以实时多模态对话重构叙事逻辑。

无论是腾讯“吉莉”化身玩家 AI 队友,还是网易 400 名智能 NPC 构建的江湖,巨头们正用技术证明,AI 不仅能百倍提升美术、开发效率,更能让游戏从“预设剧本”跃迁至“动态世界”——一个为每个玩家实时生成专属剧情与伙伴的时代,已拉开序幕。

一个名字,两个方向

今年 3 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 2025 年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AI 赋能游戏的趋势就已非常明显,大会召开的 16 场主题峰会,游戏公司与工具提供商的论坛分享几乎全部与 AI 相关。

与此同时,游戏厂商的 AI 布局也在提速,比如三七互娱,早在 2024 年就投资了超 5 家 AI 技术公司,而像腾讯、网易、巨人网络、恺英网络等厂商则构建起了以自研大模型为核心的全方位基础能力。

根据 market.us 测算,2024 年全球生成式 AI 在游戏中的市场规模为 14.3 亿美元,预计在 2033 年达到 111.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5.6%,毫无疑问,AI 游戏已成为游戏厂商的必选项。

叫着 AI 游戏的名字,实际上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应用方向。

一种是在生产端,通过 AI 的赋能,以较短的周期、较低的成本开发更为复杂、创新的游戏内容,作为生产力工具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大致可以称为“用 AI 制作的游戏”。

公开资料显示,三七互娱以 AI 动作捕捉技术将少林武术融入游戏《Puzzles & Survival》,开发周期缩短 40%,同步通过智能客服系统处理 70% 的用户问题,人力成本下降 60%。

网易 CEO 丁磊在财报会上更是直言,DeepSeek 等技术使游戏研发效率提升 30%,尤其在 NPC 对话设计、关卡测试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以《逆水寒》为例,AI 生成任务脚本的时间从 2 周缩短至 3 天,人力成本下降 40%。

腾讯混元发布的混元游戏视觉生成平台有四项核心能力,AI 美术管线、实时画布、AI 2D 美术生成、专业角色多视图生成,全部都服务于游戏制作的效率提升。

不仅如此,腾讯游戏还推出了无代码编程的游戏编辑器“轻游梦工坊”,开发者无需写代码即可轻松编辑关卡、道具、技能、人物等逻辑,进一步降低游戏制作的开发门槛。

另一种在体验端,通过生成式 AI 技术,开发更多样的游戏内容,且根据玩家的个人偏好量身定制,从而提供更贴近玩家需求的游戏体验,大致可以称为拥有“AI 驱动的游戏”。

今年 2 月,腾讯旗下的《和平精英》宣布为数字代言人“吉莉”接入 DeepSeek,玩家可通过游戏大厅中的“吉事通”入口,与吉莉展开互动;在游戏中,吉莉又能化身为玩家的 AI 队友。

网易基于智能语音、动画、NLP 等技术,很早就在《蛋仔派对》《逆水寒》等热门游戏中尝试了 AIGC 的应用。

比如,在《蛋仔派对》的 UGC 创作工具中内置 AIGC 功能,推出可智能对话的智能艾比、AI 生物等,从 2023 年开始,几乎每隔两到三个月就有一个新的 AI 玩法出现在《蛋仔派对》中。

还在等待奇点

AI 游戏对行业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以 GTA 为例,这款全球顶流游戏迭代至今已经发行到 GTA5,然而从 GTA5 到 GTA6,时间过去足足 12 年,期间经历无数跳票,至今还无新作确切发售时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优秀作品的制作周期太长,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也难以把控。

作为一个玩家,一生之中能有几个 12 年?AI 的加入下,游戏制作效率大幅提升,如果将 GAT 新版本的制作时间从 10 多年缩短至 2-3 年,以高频迭代的方式推动着游戏的进化,既会降低这类传统大型游戏的制作周期,同时在营销端也有更多话题。

腾讯在最新一次的业绩电话会议上,回答投资者问题时,也公布了公司对于 AI 游戏的理解,“相信 AI 技术的提升会让游戏直接和间接的受益”。

直接的方式,是游戏开发商利用 AI 协助更快的创作更多的内容,更高效的服务更多用户。

间接的方式,可能更多是几十年的,长线的事情,随着人类更广泛的使用 AI,现在就在被 AI 赋能的人们,会有更多时间及更强的意愿去从事高自主性的活动。

在游戏研发方面,可以以更短的时间制作出优秀的内容,这样就能以更高的频率不断更新游戏中的高质量内容。在 PVE 方面,当拥有更智能的机器人,游戏会变得更刺激、更像 PVP。

而在 PVP 方面,当游戏应用 AI 时,很多匹配,平衡和指导新用户的工作都能以更好的方式完成。所有这些 AI 应用都能切实的帮助已经很受欢迎的大型游戏变得更受欢迎,对用户更具吸引力。

可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如果 AI 只是为了降低游戏的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那么它的发展空间将会存在一个很快就能摸到的天花板,未来一定是要带来营收和用户数量的提升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世纪华通董事会秘书、副总裁黄怡认为,“只有 AI 能让游戏更好玩,更有创意,AI 时代的游戏才会出现。”

然而,当前基座模型的能力还不足以推动 AI 游戏完成真正的体验革命。

砺思资本投资人严宽在某次沙龙中就提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既有传统游戏的可玩性,同时又是 AI 驱动的游戏出来,核心问题还是基座模型的能力并未达到临界点,例如推理这类能力,智能NPC是否真的能做到长期记忆等。

其中问题的症结在于,用大模型来推理 NPC 的行为逻辑和传统的游戏程序来规范 NPC 的行为逻辑这两种方式的本质差异是知识库的问题,如何存储 NPC 的“记忆”,以及通过“记忆”的串联完成一环套一环的推理,是非常考验大模型的。

例如,《燕云十六声》和《逆水寒》的 AI 实践就暴露出明显的“断层效应”。

前者以自研 AI 构建动态江湖生态,让 NPC 对玩家行为产生记忆与反馈时,提升玩家在武侠世界中的沉浸感,而后者虽然借力 DeepSeek 塑造了智能 NPC 沈秋索,却因交互场景单薄沦为营销噱头。

不难看出,AI 游戏在技术上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游戏厂商们在探索的同时,也在等待大模型技术奇点的到来。

结语

当前,AI 大模型正在穿透游戏产业的表层,游戏厂商的 AI 竞赛已从最开始的技术堆砌,逐渐演变为“技术生态化”“情感价值化”“产业协作化”的立体战争,而 2025 年则将成为 AI 游戏的分水岭。

参考移动游戏的发展路径,休闲类游戏或将率先爆发,RPG 与开放世界因高交互复杂度而暂处探索期,从一个更长的视角来看,最终的胜出者则需具备高效率制作游戏的工业化底座,情感化交互设计以及全球化协作生态这三方面的能力。

当 AI 不再仅是“降本工具”,而是“体验引擎”时,游戏最终将跨越“娱乐产品”,成为人类情感与创造力的延伸之境。腾讯、网易、米哈游的竞争,实则为下一代数字文明的奠基之战。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图片_2025-06-24_142932_329.png

微信图片_20230104175528.jpg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扫码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技术资讯

客服微信
享受1V1专属服务
免费领取技术福利
发送名片申请入群
与CTO聊合作
(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热门文章